开放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薛慧玲
[导读]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是指以助人为主的一门专业

        薛慧玲
        湖南娄底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是指以助人为主的一门专业,这也就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发展进程当中,为了维护国家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所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社会工作专业是具备一定公益性质的,但是又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同时兼具人本思想、社会工作的道德准则、社会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但是通过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多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当代的教育改革工作推进当中,我们面临着教学工作的更多变革,也需要结合现当代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背景,来改变以往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法。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开放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关键词:开放模式;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培养人才的时候都更加具备开放性,他们希望通过开放的校园环境和开放的教学方式来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本文就立足于这样的开放模式之下,去探究高校如何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型人才。接下来本文将会从现阶段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缺陷,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这两个方面开展深度探究。

一、现阶段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缺陷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当中能够具备较好的前景,能够让自己在工作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然而社会工作这一个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学生看来,并不觉得这一个专业能够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和自我价值实现带来多大的帮助,甚至有的大学生片面地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就是专门为社会从事公益性服务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未来从事的职业都是具备公益性质的,是没有回报的。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学生对于这一门专业的学习热度较低。[1]

(二)学生的工作实践机会较少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始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与校外企业取得合作关系,来为校内的学生争取到校外企业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然而社会工作专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质并不同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即使高校能够为学生争取到某些福利机构实践的机会,但是由于这一专业对于学生专业要求能力较高,所以学生到外学习的形式,大多数时候也仅仅局限在参观和经验学习等方面,很少能够获得一些与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具备较强联系的实践机会,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



(三)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从业选择不尽相同
    
         通过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研究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在学校内的时候,所学的专业是社会学习专业,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所进行的职业选择都是与自身专业关联不大的职业。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而且最终这一部分人才并没有按照最初的预想,流向相关的专业,解决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如何在开放模式下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改革

(一)注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时候,并不能脱离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否则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是难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所以说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时,一定要注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针对社会的专业人才需求来培养对应的人才,才能够避免人才的浪费。就比如说,学校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也需要结合线下的人才需求,来强调人才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2]例如,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那么在社会上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可能就会更加倾向于环境保护类工作能力较强的人才。那个时候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将摄影专业的培养重心放到学生环境治理能力方面。总之,我们虽然培养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如果总是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希望去培养多方面都擅长的综合性人才,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势必是不可能培养出过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型人才的。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区别性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就业选择之间的联系,避免造成人才浪费。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是希望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能够与自己未来的职业挂钩。所以说高校在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时候,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比如说,一个高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那么他势必会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能够与社会工作专业相挂钩,这个时候高校就要给这一类的学生更多到校外进行实践工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未来选择这一职业的可能性。就比如说,高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一些福利机构取得合作关系,从高校内部选取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到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实时跟进项目,在这种项目跟进的过程当中获得工作实践的机会,同时也真正培养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总之对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打破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局限,要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社会工作的需求,这样学生在未来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也在能够更加轻松。[3]

结语:总而言之,我们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说,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去注重迎合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需求,同时要打破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局限性,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以更加开放的校园环境和更加开放的对外学习渠道,来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型人才的实践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华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定位研究一-基于服务教学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
[2]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 82.
[3]陈友华,苗国,彭裕.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体制性难题[J].思想战线,2012, (3): 3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