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寒
威海市实验小学 26420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带给人更多的是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碰撞,精神的愉悦。
书籍是每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滋养品,对于教书育人的我们而言,它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近期,我爱上一本专业书籍——《做智慧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55个问题》。每天茶余饭后,这本书就成为我身边形影不离的“朋友”。它像一位博学的导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从学情分析到教法指导,从理论阐述到案例剖析,帮我解决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本书中一线教育专家团队集众人智慧,共同打造的这本专业书籍,引领我逐渐走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让我变通思维、转变教法,感受生命成长的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一、自主“探究”成为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以往执教《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时,我总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从“认识秤”开始入手,安排学生一步一步跟着“秤”走,教师先教,学生再体验。这样的“教”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主动权。
阅读《做智慧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55个问题》这本书后,我开始大胆的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三种秤,让他们自己选择使用。课堂上通过组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更好的体现数学课中的“自主探究”。我惊喜的发现,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动力,促进了“质量”概念的形成。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进入以“交流克、千克的资料”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自主探究为目的的有趣而快乐的课堂,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在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下,落实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求知产生欲望,对学习产生动力。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老师在课堂上只充当了“主持人”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问题了,老师要不及不慌把问题“抛出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伴有思考和挑战性的课堂,是一种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智慧的火花从此点燃、思维的闸门由此打开!
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力,来自教师收放自如的掌控力。这种有目的收放,体现在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这个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应应关注学生的“学”,我们要学会把“探究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运用得当的讲授启发,让学生在明理后沉静思索,激起想象的翅膀,孕育感悟的星光,为新的高潮酝酿、蓄势、推波助澜。好老师懂得言“明”而不言“尽”,为学生创造性的理解留下空间。
二、有效“合作”实现共赢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中屡见不鲜。人人参与、互动合作的课堂往往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如何提高合作的实效性,避免让合作流于形式呢?我在阅读此书第23章节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一起来回顾第一次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片段。课上,我提出一个问题: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向、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宣布小组讨论。结果,讨论的过程并不让人满意,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还有的小组学生把合作学习当成玩耍的最好时机,竟然和同学打闹起来……看似热闹的课堂是放任的、随意的。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
正当我感到困惑的时候,我认真阅读了书中“怎样避免常见的小组无效合作”的章节,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承担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分工、协同交往,共创共享合作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才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第二次组织小组合作,我采用选拔和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培训小组长对本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组织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竞赛的形式激励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最终对小组合作学习惊醒评价时,我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这样,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到教师和同伴的鼓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最佳效果。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轻松,有效合作实现了教、学共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已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好的书籍、不断的地寻找教育教学的创新点,用积极认真的态度关注教育动态、关注学生发展,才能渐进课堂教学的佳境。教育探索之路艰辛,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投身于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当中,让充满灵动与生命活力的课堂尽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