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概念构图 促小学生理解能力提高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 封加菊
[导读] 概念构图教学将不可见的理解过程用显而易见、直观形象的符号清晰

        封加菊
        云南省腾冲市滇滩镇中心小学,云南 腾冲 679104)  
        【摘要】概念构图教学将不可见的理解过程用显而易见、直观形象的符号清晰、准确呈现出来,把理解过程和结果都呈现在概念构图中:按图索骥,找准理解切入点;依图寻本,抓住理解关键点;用图迁移,拓展理解内化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效果。
        【关键词】概念构图   理解  爬坡
        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学生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针对学生在理解中存在的理解碎片化、浅表化、片面化等问题,笔者巧借概念构图展开教学,不仅使学情、方法、进步等看得见,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以直观的概念构图,把本来不可见的思考路径、结构和策略呈现出来,组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以框架的形式收拢起来,注重知识的横向、纵向、深度、点状联结,促进了学生结构化思维发展,使学生思维更加缜密,灵活与有序,促进了学生理解力的发展。
        一、按图索骥,找准理解切入点
        对一个知识的理解是最基础的层面,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存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的。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视角出发,学生在学习前是带着一定的直观感知以及认知基础进入教学现场的,这些感知是由前概念来刻画的。伽达默尔也认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是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或参照其他人的观点开始的。按照一定的线索初学构图,能以最直观的语言、最简洁的呈现、最简练的方式,充分暴露学生针对本堂课的已知和直观感知。
        自主构图,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避免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意识不能得以发挥等弊病。通过分析学生的概念构图,教师能够直观地判断学生的理解起点,发现学生的理解差异,以此确定课堂的教学点、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瘦身提效。
        二、依图寻本,抓住理解关键点
        有了自主构图的引领,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情,切实了解了学生的各种“已知”,看不懂的“未知”,兴趣所在的“想知”。用高阶问题去推进学生大胆思维, 放手让学生以学科思维的方式进一步去深化构图,是提供理解深化的支撑和台阶。
        (一)整合展图——展示理解差异
        理解究其根本是对一个对话的事件,对话能够展示是否理解了,或者理解的深度,从而让新的理解展示出来,因为学生前理解的程度等不同,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构图的理解相对会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水平会相对高一些,有的则会相对低一些。也存在学生思维定势的问题,对构图的理解可能产生误解或者偏解的现象。因此,初学建立的概念图,需要进一步通过对话来整合。展图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手握“寻获学习”的概念构图,有针对性地展示学习的成果,清晰呈现学习过程和知识结构。学生凭借展图,促进思考,主体参与,深度卷入。


        展图的过程,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互动学习活动中,既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家之言,又能真正实现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在展示的过程中,及时解决了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也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质疑,让教学变得简单从容起来,有效帮助我们科学地处理教与不教、少讲与精讲的关系。在展图的过程中,思维的活力不断得到激发, 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深刻性也得以培育。
        (二)合作论图——辨析理解过程
        合作论图,这个是要求较高的质量,要进行深度合作的相关的展示,是各方面进行综合之后,对前后进行关联和分析后的成果的展示。通过建立一个宽松、自由的情感场域,引发积极的思辨过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促进学生在多重对话中的理解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多重对话中不同学生的视域也不尽相同,从不断的结合,融合,拓展和超越中对知识的初理解提升。
        
        (三)自知正图——收获理解方法
        理解是学生对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新的知识储备进行多次进行双向的建构,通过自己的认知,根据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从而让自我的认知发生改变和重构的过程。自知正图,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基于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教师的助学推动,进一步对新知识隶属的问题领域、接下来的理解方向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判断与选择,洞悉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内在依据。使得其运用整体思维透过知识的局部和表层揭示知识的内在属性,形成比较系统的概念构图,最终用于问题的解决。
        随着展图、论图、正图的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有了结构化、整体化的认知。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反思自己的构图过程,修正自己的概念构图,进行有意义的思考,最终收获理解方法。
        三、用图迁移,拓展理解内化点
        理解,意味着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用图迁移-,实际上是一个提升应用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新观念的运用与创新。用图拓展学习,学生基于情境、基于问题主动自觉地学习,在持续的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中,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和效果,逐渐增加学习的广度、深度、难度,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言行。学生在实践中,整理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将新获得的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为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自然状态。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借助直观的概念构图,以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理清事情之间的关联,最后用上合适的连接词把几件事连起来的方法,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念构图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当学生在阅读另一篇类似叙述几件事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时,学生便学会了用类似的构图方法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策略,概念构图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规律与方法进行了提炼,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方法的迁移。概念图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它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
        借助概念构图,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构图,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引发认知冲突,广泛收集意见,不断修正完善构图。通过合作、对话,在认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知识联结与知识本质,达到真正理解的最佳学习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