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河南省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实验学校 461000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家校共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当前“家校共育”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家校沟通不及时、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家校合作方式较为单一等。为了改善“家校共育”的效果,学校应当通过宣传促使家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关键词: 家校共育;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家校共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协作,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一起完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这一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在这一模式提出之后,不少农村中学已经开展了有关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中学实施“家校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家长与教师缺乏沟通,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第二,从实践来看,尽管不少农村学生的家长在表面上配合教师开展心理教育,但缺乏主动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第三,学校安排的“家校共育”活动不合理,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不少农村中学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从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出发,未能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往往是以个别讲座、发放资料为主,对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不够,不能满足家庭教育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尽管农村中学普遍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因为面临着沉重的教学压力,在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不足。有的农村中学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由家庭开展,而学校则侧重于学生的文化教育。其次,家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完善,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很多农村学生家长不知道应如何开展教育。最后,学校对“家校合作”未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从实践来看,教师往往忙于教学,而家长则忙于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配备一定的人员、设备,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都没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三、家校共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改善“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通过宣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村学生家长宣传“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学校可以借助微信等社交媒体,向家长展示“家校共育”的实例和优点,促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主动与学校、教师进行合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合作教育的优势,学校和家庭应该始终对“家校共育”给予支持,共同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因而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教师主动与中学生家长联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汇报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三)建立家校沟通平台
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和“家校共育”实施状况,建立具有特色的家校沟通平台。建设该平台的目的之一在于按照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家长和教师能够借助档案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家校共育”建立在真实、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同时,这一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寄宿制中学,因为学生普遍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为确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选择节假日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彼此的爱,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四、结语
当前,“家校共育”已经在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家校共育”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家校沟通不及时、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家校合作方式较为单一等。为了改善“家校共育”的效果,学校应当通过宣传促使家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乔平和, 张永杰, 武士锋,等. 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C]//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二). 2020.
【2】赖远青. "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35):61-61.
【3】惠燕. 信息化时代下家校合力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678(03):136-136.
作者简介:
张冰,女,1977年人。河南省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实验中学家校合作负责人,许昌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