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校长的担忧与担当——农村薄弱学校的蝶变之旅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王绥联
[导读] 在现代教育发展观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

        
        王绥联
        海口市丰南中学校长    570312
        
        摘要:在现代教育发展观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对于我国来说,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如何推动农村薄弱学校的蝶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以农村中学为例,通过深挖农村薄弱学校的主要困境及问题,研究其发展策略和转变方式。其中,农村薄弱学校需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优势,积极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在创新管理方式、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特色化的办学路径,进而提高自身的整体办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薄弱学校;管理创新;困境
        
        近年来,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针的逐步落实,国家于农村教育领域的财政力度逐渐提升,这使得农村中学的硬件设施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大幅度改善了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水平,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总体质量。然而,从目前来看,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较多、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储备不足等问题依旧严重,如何进一步缓解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仍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对此,为有效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蝶变,本文以农村中学为依托展开了深入分析。
        一、农村薄弱学校改进的重要性
        1.是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有效保障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趋于完善,几乎所有地区均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从实际来看,硬件设施缺乏及师资队伍欠缺仍是阻碍农村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进一步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推进农村薄弱学校的改进愈发重要。其中,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学生的“择校”问题,同时也能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推动全民教育的快速发展。
        2.是确保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前提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公平是确保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前提,而通过加强对于农村薄弱学校的管理重视,能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加强对于薄弱学校的建设,既是巩固“普九”成果的关键手段,又是确保当代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有效渠道,而这不仅有利于贯彻《义务教育法》及各种教育政策,同时也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进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困境及问题
        1.师资储备不足,办学质量较低
        从农村学校的办学机制角度来看,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后农村学校普遍以乡镇作为办学主体,各级教委主任作为主要行政负责,这使得农村学校缺乏财政保障,容易出现包括教师工资拖欠在内的问题,继而造成了优秀教师人才的短缺现象。此外,虽然在三下乡政策支撑下,以大学生支教为主的教育扶持措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农村学校教师的劳动待遇仍相对较差,缺乏对于优秀教师人才的吸引力,最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
        2.教育资源短缺,教学秩序混乱
        就目前来看,投入于农村教育事业的资金和资源仍相对有限,这使得一些农村学校缺乏教学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在生源大面积流失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恶性循环问题。此外,农村薄弱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地区,这意味着其办学管理难度往往远高于城市学校,既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又因需要面临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而限制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3.教学思想落后,教育水平有限
        由于硬件设施与教师队伍的落后,先进教育思想在农村薄弱学校的应用空间往往十分有限,无法对农村教育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价值。

其中,在当前农村中学教育过程中,仍以凯诺夫提出的系统化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作为主要教学个体开展教学,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欠缺对于教学方法的实践创新,长此以往便限制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最终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农村薄弱学校的蝶变方法
        1.深入把握问题产因,落实教育扶持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农村薄弱学校发展进入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源较差和教师资源储备不足,因此,应注重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吸引力,在尽可能吸收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落实教育扶持政策,继而转变社会对于农村薄弱学校的看法,提高教育界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关注。首先,针对学生角度,留守儿童问题是阻碍农村薄弱学校办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村教育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以确保其形成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其中,应提高对于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整合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增强;其次,针对教师角度,应基于现有农村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及时剔除素质较差的教师,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应针对农村学校教师调整工资制度和待遇机制,在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的同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成就感,最终以此确保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
        2.把握农村学生特点,创新办学发展理念
        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品质质朴,很少受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因此,在农村中学建设过程中,应深入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充分发挥农村区域办学优势的同时构建特色化的办学发展体系,进而促进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首先,考虑到农村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注重依托思政教育就其思想进行引导,在使其认清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其中,应充分就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进行践行,通过发掘农村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促进其多元发展,最终确保农村学校的长效化发展;其次,相比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的发展空间较大、活动场所较大,因此,应深入把握农村学校开展体育、艺术类活动的优势,借助兴趣班开设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别样的农村教育氛围,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陶艺、种植、发明、手工制作活动,在有效联系农村生活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教育模式,最终一方面促进民族乡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使农村教育体现出不同于城市教育的教育价值。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幸福育人生态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吸引力,除了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外,还应提高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修建文化设施和绿化设施以提高师生幸福感,增强农村学校的社会认同。首先,考虑到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应大力推行以家校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教育体制,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团体以提高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在促使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发展情况的同时确保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应尽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家校交互渠道,借助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最终在不断调整教育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保障办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其次,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办学资源始终相对有限,可依托信息技术组建农村薄弱学校联盟,在不同学校交流办学经验、分享办学资源的过程中形成区域教育凝聚力,进而构建集社会、学校、政府为一体的农村办学发展架构,推动农村学校的长期发展。
        结束语
        综上,围绕农村薄弱学校,因办学机制落后、区域经济落后所致的各种问题是阻碍其长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为了摆脱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困境,应大力推进以均衡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发展计划,在提高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增强农村学校的人才吸引力,进而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农村学校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玲,植雪仪.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农村薄弱学校学困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J].新教育,2021(05):22-23.
        [2]杨清军,向守万.着力“六研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05):17-19.
        [3]李具太.加快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方法分析[J].家长,2020(15):7+9.
        [4]陆亚玲,董文.农村薄弱学校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20(14):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