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 德春丽
[导读] 随着小学语文在新课改的推进,其教学理念及授课方式也随之发生着转变

        德春丽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实验学校,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399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在新课改的推进,其教学理念及授课方式也随之发生着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贯彻落实“生本”教学方针,积极发挥诱导功能,将学生能动作用充分释放,让他们学会"自修自练,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效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自主性学习成为当前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并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授予学生知识技能,还须重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探寻科学可行的教学法来提升学生自主性,促进学习效率及其成绩的不断提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及了几点建议,希冀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基于不同教学阶段及学习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中课前预习是不可跳过的学习环节,教师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这对课上效率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课前预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及独立探索新知的有效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思路,并结合课上老师的相应的讲解,,学生能够深化知识的认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来说,教师须逐渐对开展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育,可先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预习作业,然后逐步提升任务要求。为了提升预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从教材入手,设计一些清晰明确的问题,以达到以问促学的效果。如引导学生讲一讲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自主归纳和概括,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文中的主要人物特点来设计问题等。这使学生预习活动更具导向性,也使学生更能把握课文的重点,更好地加强课前预习,提升学习效能。
        自主预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区分课堂内容的主次,扫清学生课上学习的盲区。这一过程中本身就是对新知的求索过程,而这也符合小学生强烈好奇心及求知愿望的心理,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契合,这能极大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例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简易明确的预习任务,待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后,让其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再梳理文章结构,谈一谈读后体会。这些问题基本能有效地考察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同时也能对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提供很好的指导。正确进行预习作业设计,这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促进其良好预习习惯的生成。
        二、合理应用情景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生成
        情景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它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生成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由于在情景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文章的学习上,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在设计课堂教学情景时,教师须链接和贴近学生生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构建高效的情景课堂。
        比如,在教授《桂林山水》的一节课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与桂林有关的资料,设计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桂林"的场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对桂林山水进行讲解,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还能深化课文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三、引导提炼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须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兴趣及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怀疑与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为此,只有以相适宜的疑问来激活学生思考。学生才能迫切探求缘由,进而自觉、自主地投入到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基于课文内容,尝试提炼出相关的问题,以此促进自身自主学习水平的提升。
        例如:以《一件运动衫》一课为例,作者有件喜爱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一关键点进行阅读,找出两次得失和失得的片段。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炼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如"当一个男孩看到毛衣时,心理上会产生什么想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群体,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互相关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以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促使生生互相发问,使其自主学习性得以有效提升。
        四、精心设计多元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活跃的主观因素,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想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思路,就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自主学习。有鉴于此,教师可引入多元化活动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效能。
        例如:以《月是故乡明》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通读全文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作者"月是故乡明,我何时才能再见到家乡的月亮啊"的思乡之情,可创设"朗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分组排练,如同桌间相互朗读,纠正对方在语音语调上的问题,然后选取小组代表到课堂讲台上进行"读一读"分享,这样,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揣摩、体会课文的学习热情,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将"收集表达乡愁的古诗"布置给学生,在下节课来临时,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收集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乡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趣味活动,以此有效促发学生自主性,提升他们自行探索的能力 。
        总而言之,新课强调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与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这不单单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的需要,更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内在需求,也是新课改教学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从做好课前预习准备;精心设计多元化活动;合理应用情景教学以及引导提炼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希冀对其他教师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焦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8)
[2]于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学周刊, 202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