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邹映春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规定了学生应通过教育和学习“发展个性,创新”“积极开展研究

        邹映春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第一中学   6721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和内容规定了学生应通过教育和学习“发展个性,创新”“积极开展研究,激发想象力并激发创造潜力”。这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会被时间与地点所限制,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的潜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从儿童时代开始,对学生来说,教育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鉴于此,本文对创新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宝藏,古诗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最难把握的教学,它的篇幅精炼短小,内容回味无穷,感情却又丰满浓厚,在古诗文教学中教育形式的选取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老师讲的太浅显,学生们会学不到真正内涵,如果老师讲的太深入,又会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把握好古诗词教学的标准,是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初中传统古诗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初中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古诗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较为抽象,和语文其他的阅读识字相比,古诗学习显得格外困难。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现在所生活的环境与古代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不能够感同身受。除此之外,古诗词中的古文经常有多种意思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均不相同,这都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进行自学,而课前预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学生经常死记硬背,在考试中不能将学到的古诗词知识进行运用。因此,古诗词成了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考试的丢分点。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忽略古诗词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中进行了问隔,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作用,通过老师将已经固定模式化的标准古诗思想和答案传递给学生,学生们被动地去接受,没有经过任何探索,就会造成学生们读“死”书的状态。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要求学生们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们只会去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输入,而不会自动主动去探索知识,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没有帮助。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巧借诵读,感悟内涵
        古诗词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所在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领悟与体会,两者缺一不可。古诗词含义的理解与内涵的领悟离不开诵读,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要充分地关注诵读的重要性。从课前预习开始下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感受诗词的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从预习阶段开始,通过诵读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感受不同诗词形式的不同特点和内涵。
        比如,《观沧海》一文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制作了生动形象的预习课件,在课件中展示了一些优秀的诗歌诵读的范例和模板,还可以将自己的范读加入到预习课件中;然后借助语文教学辅助软件,通过人机对读或者一些拼音跟读软件,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预习诵读是基础,也是学生了解诗词的开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通过预习初读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句等;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的过程,在课堂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内涵;然后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感受诗词的情感,与作者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得诗词的学习效果达成升华。
        2、微课助力,强化理解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将语文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以短视频的方式子以呈现,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开展目标性的训练与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语文知识。可以说“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
        对学生而言,在中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量比较大,其中很多古诗词中都会有写景的句子,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写景句,并通过这些写景句揣摩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昵?笔者利用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土维的《使至塞上》时,学生对诗中写景句和诗人的情感理解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于是笔者在课后针对这一难点录制了一节微课。在微课中,我采用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再现写景画面。“大漠孤烟自,长河落日圆。”边说边画: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远处的一缕烽烟自上云霄,无边无际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接下来,在再现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以及整个画面来看,学生可以感受到开阔、雄浑、温暖、苍凉的意境氛围。最后教会学生结介一些关键词及写作背景去揣摩诗人的情感。在这句诗中,有一个词很特别,那就是“孤烟”的“孤”字,在这里,“孤”既指“单独”,单独的一缕烽烟,又可以来形容人的心情:孤独,孤寂。再结介注释,发现这首诗是土维出使到边塞,实际上是被小人排挤出朝廷时所写。因此,结介关键词和写作背景,学生小难看出这句诗暗含了诗人因被排挤出朝廷而出使边塞的孤寂、抑郁的心情。诗人正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这样,我通过微课的方式教学土维的《使至塞上》,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有效补充,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教材要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透过古诗词与诗人进行心灵上的碰撞,与诗人形成情感上的交互,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此外,借助古诗词课堂教学以及拓展延伸,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进一步地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彪.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4):50.
[2]吴淑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 :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