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探析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 吴佩鲜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课堂评价语也备受关注

        吴佩鲜
        海盐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课堂评价语也备受关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可以让一堂语文课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对于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还未形成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则更需要教师通过言语行为进行引导、鼓励与纠正。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立足点,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这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进行初步的摸索与研究。
        [关键词]语言行为理论;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而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尚未形成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则更需要教师把握说话的艺术,进行正确言语评价,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鼓励与纠正。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现状分析
        课堂言语评价,即课堂评价语,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言语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引导、鼓励、指正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这过程中,课堂评价语这一载体,是连接师生互动的纽带,有效的言语行为,可以让学生“百家争鸣”,让教师喜获教学的成就感,让课堂逐渐升温,即所谓教学相长。
        然而当前课堂评价语的使用现状却不尽人意,调查分析,本人主要集中论述一下几点。
        首先,最糟糕的就是课堂中,师生地位的不平等。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经常不自觉地扮演者领导者的身份。当学生的言语或行为达不到教师心中预期的标准时,教师便开始以命令式或强制性的标准予以评价,评价语也具有主观色彩,显得片面。
        再者,课堂评价语的单一,不具有灵活性。小学语文课堂中,当教师给予学生以肯定的言语评价时,通常都是“好”、“很好”等词汇,虽然这些词汇具有一定的鼓励性,但是太过于简单,而且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言语行为的意义。            
        最后,也是本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之“言后行为”的一点思考。当前课堂评价语,大都是“一对一”。何为“一对一”,这里的“一对一”指的是一次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即为终结。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没了。对学生的言后行为,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三、立足言语行为理论采取应对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不单要对学生的言内行为起到适当的批判作用,而且也要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效。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课堂评价言语行为对学生施加恰当的指令,让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而当教师的评价语如果没有对学生产生“言后行为”,抑或是“言后行为”不理想,通常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评价语是无效的。
        所以,基于言语行为这一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实施策略可以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这三个维度去研究。
        (一)柔化言内之意,评价以“和谐”为主。


        言内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说话者最表层的的意思。这一行为,在课堂中,往往起着提示的作用。同样是提示,有命令式提示,也有温馨提示,说话方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带来的效果更不同。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言语是灵动的,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更应该注重对孩子语言文字艺术性的培养。对于尚未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教师更应以关爱为主,切忌命令式、强制性评价语。例如一年级的课堂,若厉声呵斥“给我静下来!”“不要说话!”此类咆哮式话语,试图让其安静,只会让教师元气大伤。
        在此类情况之下,我们可以试图用言语的魅力去柔化言内之意感化孩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试着换成这样的方式去温馨提示:小朋友们的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手小脚放放平。同样是课堂纪律的提示,这样的言语提醒,更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会因此拉开师生距离,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二)隐化言外之音,评价以“多元”为主。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说的通俗易懂点,其实就是教师在评价语中并没有直接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但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语又是很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的,只是换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需要学生去揣摩。而这揣摩的过程中,就会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彰显孩子们不同的个性表达。
如,听某位教师执教一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其中,好几句是豌豆们渴望看看世界的话语:“我们不就就要被打开啦!”此处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一个孩子用慢悠悠的语气读着。学生读完之后,紧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说着:“哎呀呀,这位小朋友,豌豆们想做点儿事,它们不想再呆在豆荚里了,它们多么希望能走到这个世界更远的地方去看一看呀!”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孩子读得太慢悠悠了,而是用自己渴望你的语气,并结合了学生该有的生活经验,生动地引导孩子该如何入情入境朗读。果真,孩子像被老师施了魔法似的,第二回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豆荚们的渴望,同时,眼神真挚,表情不谋而合地到位了。
小学语文课堂是言语碰撞的形成,教师在使用课堂评价语时切忌指令性目的性单一评价,不要肯定或否定了一位学生,而框架了其余所有学生,言外行动也就无效收场。
(三)润化言后之趣,评价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语,对学生产生影
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有效的评价语,会带动有效的“言后行动”,让学生学得快乐而又有所得。而本人认为,高效的评价语,不是“一对一”的完结,而是“以一贯之”的串联,即一句高效的评价语可以贯穿整堂课,对学生的言后行为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举个例子,某位老师执教一堂创新版《猫》,以小视频的形式呈现文本,改变一贯的文本形式,不再以读的形式教学,而是说唱方式学习。于是这位老师顺着文本内容,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表示对其他同学赞许的时候,不再是鼓掌方式,而是三声“喵喵喵”。这“喵喵喵”的言后行为不仅对学生起着激励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听课效率。整堂课中,生生互评,趣味盎然。言后之趣“喵喵喵”,着实“妙妙妙”啊!
        其实,上文所说的“高效评价语”就是对学生“鼓励式”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生生互评。整堂课中,适当的表扬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维持学生的言后行动。而言后行为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在不断的行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课堂评价语的使用也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再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抓住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动、言外行动、言后行动这三个维度,结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采取相应对策。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初探小学课堂评价语,也许有诸多不足之处,日后教学中,定更致力于这方面的重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裴源冶.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8):52-53
[2]赵迎华.倡导言语行为理论,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J].快乐阅读/ 教学研究:27
[3]李雅萍.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J].课外语文,2015,(12):124
[4]王亚辉.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J].教学篇誗学业评价:2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