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拓
北流市清湾镇初级中学,广西北流,537426
摘要:化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论述,从当前初中化学现状入手,探究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新路径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必学科目,但是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较晚,基本在九年级才刚刚涉及到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多数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新鲜感,这一现实性因素为化学老师的授课带来极大便利。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再加之化学始终以实验为教学基础,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但是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化学老师仍然以题海战术为主,教学改革始终不能有效落实。
一、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究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深入教学课堂,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S市××中学(农村)为例,研究对象为九年级学生,研究问卷为500份,其中收回488份,去除无效问卷19份,因此研究样本最终为469份。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一)学生方面
在调查问卷中,笔者设置以下几类题目。在“你喜欢化学吗”这一问题中,选择喜欢的学生占比为10.21%,选择一般的学生占比为39.9%,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占比为49.89%;其中在不喜欢化学课的理由(多选)中,觉得老师讲课很枯燥的学生占比为35.8%,选择化学在中考成绩中分数占比不大的学生占比为46.55%,觉得化学科目生活应用性不大的学生占比为57.36%,觉得化学药品和化学实验具有危险性学生占比为33.58%,选择其他原因的学生占比为8.44%;在“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中,选择只讲授课本知识的学生占比为56.69%,选择能够将课本知识与中考考点相联系的学生占比为23.54%,选择能够将化学常识和化学原理相结合的学生占比为19.77%。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很多学生不能掌握化学知识、原理的应用性,在学习中存在功利主义思想,只看重中考成绩占比高的科目,学习缺少自发性[1]。
(二)老师方面
笔者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还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化学教师进行深入谈话,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化学老师的学历和知识素养水平过硬,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43%,尤其在年轻教师群体中,本科通过率达到69%,研究生学历达到1%,由此可见,S市××中学的师资力量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知识储备充分。但是在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的执行能力不够,多数老师受到中考影响,认为应该采用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更加重视化学公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化学性质的讲授,而忽视了化学实验、化学实践、化学讨论、化学猜想等方面的教学尝试,教学方法传统,始终避免不了填鸭式教学,授课不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授课效率不高[2]。因此笔者认为,S市××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措施探索
为了改变当前S市××中学的化学教学现状,笔者仍然以该校九年级学生为例,创新授课模式,更新授课理念,深入进行化学教学改革,通过情景创设,引入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渗透质量守恒定律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的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
(一)概念引入
教师引入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提问,引入化学概念,比如“同学们知道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吗?”,由此引入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之后,老师可以现场演示“酸性”实验,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放入试管中,并利用吸管向试管中吹气,之后让学生们猜测石蕊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学生给出猜测之后,老师继续进行实验,并与学生们共同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们给出确切答案——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并进行猜想,可能是因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之后碳酸与石蕊反应,并使之变为红色。之后老师再次提问,除了碳酸,其他的酸性物质可以让石蕊发生颜色变化吗?通过这样的简单性试验,引起学生兴趣。
(二)授课过程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钙片广告视频,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广告内容,并说出片段中所提到的“钙”、“锌”指的是什么。由于此类短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基本都能够回答出“钙”、“锌”指的是一种营养元素。之后,老师再次对“元素”进行剖析。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水、铁、氯化钠等物质的图片,让学生回答“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经过分析和讨论,觉得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因此,原子可能是基本粒子。之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将复杂的“元素”和“原子”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讲述,让学生将抽象化的化学理论转化为感性认识。之后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知识,让学生猜想,在经过化学反应之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物质质量变大还是变小。准备两支同样的试管并用乳胶管连接,在中间部位夹住并放置水中央,其中采取5%过氧化氢溶液并注入试管中,之后再取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放入小气球中,套入试管口,用胶条进行二次密封,另一支试管内部装有少量干燥河沙和白磷,将干瘪的气球挂入试管口密封,当抖落二氧化锰粉末时,产生的氧气会加大试管内部压强,气球变鼓,当反应停止之后,打开止水夹,挤瘪气球中的氧气,将第二只试管进行加热,加速白磷燃烧,在燃烧停止后将两只试管放到天平上,天平呈现平衡状态。最后老师给出质量守恒定律,那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总和在反应前后是相等的,由于反应前后的水和氧气质量总和相等,氧气和白磷的总和等于五氧化二磷的总和,因此可以使得天平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其分析能力,在学生给出具体答案之后,也要征求其他学生的看法,说出这样的解释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有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意识[3]。
(三)教学评价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该名老师先创设教学情境,从基本性概念入手,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原理和反应为课堂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烘托了课堂氛围,之后,采用有效性提问。引入化学概念,并在课堂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直接将化学反应变化结果告知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对化学方程式死记硬背,创新了授课形式。此外,老师还采用教学实践法,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且实验危险性较小,难度较低,适合化学初学者操作和练习,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教学反馈良好。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模式较为落后,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化学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践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荣君. 基于“学习进阶”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以浙教版《科学》“化学方程式”为例[J]. 化学教学, 2019, 000(006):44-49,65.
[2] 刘红.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优化与提高[J]. 南北桥, 2019(1):34-34.
[3] 史有利.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v.40(17):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