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红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第二实验小学 264400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向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变“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等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一、课前预习,激励学生自主尝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指定学生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求要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长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导学性作业:
作业内容:将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包装盒展开。
展开要求:1、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沿棱剪开。
2、将包装盒搭接处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3、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该导学性作业为第二天的新授课做了很有价值的铺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地感受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学生能够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但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科学性上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能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而又不破坏它的完整性,部分优秀学生甚至能想出多种展开方法,还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但方法不得当,体现了操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上还不够优化。科学的导学性作业,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显著提高,有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以孙悟空师徒四人取西经的故事引出这样的问题: “孙悟空摘有8个桃子,师徒四人每人平均分到几个?”“摘有4只香蕉,师徒四人每人平均分到几只?”“讨来2个大烧饼,师徒四人每人平均分到几个?”第一、二个问题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第三个问题,同学们迟疑了,但表情激动。三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能一下子表述清晰,学生只好在知识与生活中找答案。有的同学狠狠的用右手砍下去,表示“半个”,有的同学食指与拇指弯成半圆,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问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 “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烧饼的一半吗?”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以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而且贴近生活,富于趣味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主发现。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给每个学生准备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和教学时先让学生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学生通过不同的摆法和填表记录观察,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正方形个数的关系。接着让学生用这10个1平方厘米的单位面积学具直接测量第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但未标长度)的面积。“单位面积数不够,怎么解决?”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的空间,学生有的合作摆,有的画格子,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长方形的长、宽与它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度量第二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但未标长度)面积时,学生发现两人合作小正方形也不够,这时教师提出:怎样摆,只需两人合作或者一个人就能度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利用前面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得出只要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就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了,从而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意识到量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宽的数量就行了,从而逐步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变静为动”、“变幻为实”,在操作中展示思维,逐渐“创造”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生命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操作探索中得以释放,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供。
四、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养成学生发言后问:“对我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想说的?”的习惯;学生出现多种答案时问“这些答案中你认为谁的最合理,为什么?”……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要求把6+6+6+6+4改写成乘法算式时,出现了6×4+4?、6×5-2、7×4。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质疑、操作、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