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完成学困生的转化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普维
[导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类学生

        普维
        昌都市类乌齐县中学,西藏 昌都 855600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学好数学,没有学习数学的目标,没有对每一堂课的明显认知,或者直接逃课缺课,他们被称为学困生。如何能够让学困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是每位初中教师都会遇到的难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在进行正常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欲望进行启发和促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
        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需要对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注意和调整。实际上,学困生的存在是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缺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没有达到应有的地步。学困生的存在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定,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和推进,以补足教学环节的薄弱,将学困生转化为普通学生,甚至是学习优等生。
        一、因材施教合理难度设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想
        学困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自以为掌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程,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难度的推进,导致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一次被落下,就是永久被落下。学生在听不懂、学不会的课堂氛围中,只能产生对学习数学的抵触和厌恶,进而加深学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差距,产生恶性循环,让学困生无法走出排斥学习数学的怪圈。因此,教师需要在照顾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内容的情况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层层分解和循序渐进的难度提出,在引导所有学生思维进行思考的同时,用言语表述更加简单,思维逻辑更加明显的教学语言,对学困生的思维进行针对性引导。当学困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思考,并且发现自己的思考是有效的,他们就会在成就感的刺激下,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这种内在动力的推进下,完成数学的积极听讲和深入学习。
        比如说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一般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但考虑到学困生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导入抛砖引玉,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描点法了解正反比例函数的各种性质,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归纳,之后引出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实际上是双曲线的本质,之后再通过函数取值的不同来引出其单调性的不同。
        如下图例题,我们需要先让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的相似之处,之后通过两边的比例不同来导出系数为六的反比例函数,根据三角形的成立关系,求出x的比值,在这个过程中直接让学生求X的值,学生是没有思维逻辑的,而通过对问题一步步的解答,学生就能够理解求x值的解题套路和方法,从而对该问题进行掌握。


        
        
        
        
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以优带困,实现共同进步
        当然,初中生还是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一些学困生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自己所处环境的学习氛围不佳。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学生数学基础又比较弱,非常不愿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玩游戏,开小差等等,这种学习氛围让学困生的认真学习更加困难。所以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困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熏陶,进行数学的主动学习和提高。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将学困生与思维活跃、感染性强、对数学抱有热情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在共同进步,共同交流的环境下完成对数学课堂的认真思考,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学困生的专项提高。
        比如说在进行经典的鸡兔同笼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解时,教师就可以将学困生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分为一组。在课前请表现积极的学生接触小组内的指定学困生,并带领他一起进行思考和讨论。当然,在小组中也要加入一些不同活跃程度的学生,不要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特殊性。之后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为目标,让小组同学进行自由讨论,这时学习积极的学生主动接触学困生,并带领学困生进行思考的过程,能够让学困生感受到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怀,并跟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实现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进步。之后教师也需要通过多多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之间的友谊更加密切,以优带困,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鼓励性教育,针对性训练,进行专项提高
        在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鼓励性教学,让学困生拥有重新进行数学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学困生的“学困”资料,让他们进行针对性的额外训练,并对于学困生的训练进行正面评价,让学困生在专项提高的基础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比如将自己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以周为单位带给教师进行查阅,在查阅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语言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认同感。比如通过:“你这个题虽然做错了,但是现在却掌握了,所以你做的非常棒。”“这个解题思路比较新颖,你好聪明啊!”类似的话,提高学困生在进行错题整理时的成就感,让他们将整理错题转化为一种动力,而不是对数学的羞愧,更能够提高他们在整理错题时的收获,使学困生逐渐转化为优等生。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办法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的影响,教师也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独有的教学模式,尽量与学困生达成友好的交流关系,通过环境氛围等的熏陶,让学困生重拾学习数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茗.如何做好初中数学的培优补差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
        [2]林玉传.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