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波永
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导师制是适应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和深度培养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的一种全方位指导和专项培养的教育模式。根据项目特点,导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导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本文提出的“导师制”是在分析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建筑专业群;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1 现阶段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少联动
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靠企业“大师”的手。但由于校企合作的“合而不作”,以及企业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偏向,不能形成“政、校、产”联动的高效协同教育平台。同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一直很低,企业不愿意派遣技能型人才任教。另外“企业大师”素质不高,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式之一是教师需要按照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直接从普通高校毕业,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平台,缺乏企业生产经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1.2中职建筑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
中等职业建筑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中职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向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事建筑课程教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往往理论教学能力较强,缺乏在相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一线工作经验。然而,实训指导教师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
缺乏具有企业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将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中职建筑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有很多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只是跟着老师的思维操作,没有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1.3中职建筑实训与真实场景相脱节
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设备陈旧,闲置率过高。在实践教学中,实训设备的质量和更新程度对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建筑实训设备落后、资金投入少的学校很多,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培养效果不明显,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使学生在技术上落后,进入工作岗位后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形势。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的开发和仿真软件的使用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引进企业的项目,但往往是由学校的老师来指导。企业人员很难全程跟踪指导,也很难让学校师生一起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但由于经验时间有限,很难系统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能。
2 中职建筑专业群“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索
2.1 集群发展,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
从产业研究和人才需求分析入手,根据专业群体逻辑和项目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组建5-10个学徒团,因材施教,个性化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由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主导导师制,使学生有效学习理论基础和企业技术,进一步满足企业岗位的初级要求,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的学习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相联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同时,探讨了“1+X”证书制度下的多元学术评价。“1+X”证书制度实施后,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
试点专业学生将专业学习学分与所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挂钩,通过学习平台记录、查询、追溯、替换学习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主要开展学生技能成绩评价。结合“1+X”证书制度,引入企业评估要素,制定评估规则和标准,根据完成教学微任务理论培训评估,探索以行为绩效评估为主的多元评估方法,辅以测试和考试,嵌入式评估。
2.2 凝心聚力,重构中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岗位职能需求、行业和企业标准、“1+X”证书技能考核标准以及当前就业趋势,制定了学徒制任务执行标准,将传统的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转化为“核心课程+企业项目+技能证书”的综合性专业技能体系。
核心课程是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的中等职业建筑专业七大培养方向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图阅读、混凝土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等核心课程为重点的学校课程任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企业项目是指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进行的实战项目,如认知实习、工种项目轮训、毕业设计等;技能证书是指中小测量师资格证书,国家教育机构和行业通过学习或培训发布的预制建筑构件(初级)的制造和安装。
同时,借助周报、月总结、管理会议等管理工具,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即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四大管理程序。一个高效的学徒制管理平台不仅可以上传、评估和存储学徒制的评估证据,还可以监控学徒的学习进度和成绩,评估教师或导师的评估效率。在评价过程中,从过程与结果、团队与个人、技能操作等方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
2.3 多元立交,组建“递进式”中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分为“基础阶段—技能培训阶段—岗位培训阶段—社会服务阶段”四个阶段。新生入学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作为三年的学习方向。
同时,“导师”将在3年内对“徒弟”进行指导、答疑、指导和培训。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学校和企业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工学交替,形成了“递进式”的中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问题,确定不同的指导内容,实施不同的指导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比如在一年级,就要对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选择建筑工程专业的动机和对专业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认知指导,制定短期指导规划和实施措施,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模式,提高对建筑工程专业的认知。二年级,注重专业准备指导。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重视培养必要的品格和能力,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判断力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分目标制定措施,明确现阶段和下一阶段要做的具体内容。如分析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员工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使学生不再对未来的职业迷茫,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三年级,准备充分,经验丰富。通过“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上的经验分享,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自己的专业见解,重新评价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资源,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和认同。
3 中职建筑专业群“导师制”构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了题为《中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总体而言,导师制的建立,是贯彻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搭建中高职教育桥梁的重要实践,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和教学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师生交流,推进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