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添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高校体育走向全新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体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开办特色体育课程,努力建设特点鲜明、科学合理的校园体育文化。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阐述高校体育特色文化,分析其构建的重要性,并探讨有效构建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 高校特殊体育文化 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客观性的群体文化,包括高校师生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精神,让青年学生们都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彰显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师生的业余时间被网络娱乐所侵占,而校园体育文化的单一性也无法吸引他们参与,致使运动能力下降,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构建新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态环境,提高师生体育修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者需不断探索的课题。
1“互联网+体育”和高校校园体育特色文化
“互联网+体育”,即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体育产业中,和传统体育消费市场相结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体育文化可以成为社交的重要方式,全国的体育爱好者们都可以通过APP、微信、QQ等平台来寻找有着共同体育爱好的人,探讨体育活动、交流经验,或者组织线下活动。互联网的出现给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体育”的生态圈和产业链不断完善和细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
高校体育文化以体育为主题,实践对象为校园的师生群体,形式有社团、课程、运动会等。特点有差异性、积极性、偏好性。高校校园由各个不同职责、层次分明的小单位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长期的教学实践管理中,小单位内部会形成相对封闭的部门体育文化圈,不同单位间的文化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立性。高校体育文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学校文化氛围、体育项目、对外交流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体育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校园氛围中,对体育活动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并帮助他们建立终身体育意识,进而对校园文化产生蓬勃的影响力,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体育活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体育文化的特性。除了教学课程内容,许多大学生也会自觉投入日常体育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得到放松和锻炼,提升相关实践经验和知识,像经济型体育比赛、素质拓展活动等,调节乏味的学习生活。
2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的核心是新定位当代普通高校的发展使命,使其回归到以学习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为宗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他们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精神力量。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师生共同营造的精神特质,能集中表现校园价值取向和信念追求,尤其是具有凝聚力、鼓舞性的体育文化,能在长期的熏陶下使师生获益。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会主动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传递出既有校园文化特质又具现代体育精神的群体意识。体育教育的开展能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也能在整个大学阶段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观念。
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渗透,可以引发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心理上的共鸣,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在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体育文化熏陶,有利于提升体育素养,推进人文价值转向,激发学生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丰富的人文体验,将体育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发展的本质上来。
3“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3.1 扎实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础
各高校需树立品牌意识,从学校实际出发,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和项目培养,展现体育文化活力。如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就已从君子之战发展为体育文化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声誉。我国高校也可借鉴这些模式,加强校际间的体育项目交流,促进特色体育改革,如沿海城市可举办高校校际赛艇对抗赛,东北地区可举办校际冰雪类体育项目比赛等,为特色体育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引入流行运动元素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具备强健的身躯,来应对较高强度运动,更追求运动的刺激感和新鲜感,也能接触到不少常见运动之外的更新颖、特殊的另类项目,如现代舞、射箭、橄榄球等。同时,和各个学习阶段不同,高校并不是单独发展的个体,而是和各个教育企业都有合作和交流关系。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体育向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高校可通过和校外俱乐部合作,将这些课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创建“俱乐部+课堂”信息化平台,加强师生和专业人士的交流,共同促进特色体育文化建设。
3.3完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应以激励学生进取精神为主,以校园文化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可将竞技体育和普通体育活动相结合,如开设触摸式橄榄球,去除传统橄榄球运动中厚厚的保护衣和头盔,让运动更灵活。而项目中勇猛精进、团结协作的文化精髓,帮助学生们形成顽强的意志,培养进取精神,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4创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平台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逐渐与各个领域发展相融合,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此,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构建智慧校园。比如组织微信、微博平台等,促进高校特色体育文化传播,提高高校特色体育知名度。另外,还要结合本地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特色,构建民间体育展示交流平台,像武术、腰鼓、舞龙、舞狮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高校应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建立品牌意识,引入流行元素,完善文化建设机制,创建平台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怡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63-64.
[2] 滕刚.河南区域特色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资源协同发展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4):158-159.
[3] 高宣.构建具有安全科技特色的大学体育文化培育方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6):66-67.
[4]方亚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05):15-17.
[5]王侃.“互联网+体育”视域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作用及建设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19(18):169+171.
[6]林炜鹏.“互联网+体育”背景下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9):172-173.
作者简介:杨添(1971.3.13---)男,辽宁省灯塔市人,本科学历,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