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刘小杰
[导读]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遵循新课改,教师应该致力于打造创新课堂

        刘小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小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 朝阳 122402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遵循新课改,教师应该致力于打造创新课堂。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奠定学生日后学习生物的基础。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图式工具,通过制作学习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灵感的涌现和发散思维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对策 探究 思维导图
        在新课程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优化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老师们扭转生物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思维导图策略应运而生。下面我结合农村初中教学现状,谈谈思维导图的妙用。
一、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初中生物知识点非常复杂,新时代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前提是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初中生物小知识点密集,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习思绪,不能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死记硬背也无法充分掌握生物概念。况且考试分值又小,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不重视,大部分学生初中生物都没有打下很好基础。
2、课堂效率低。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明晰的学习思路,学生对生物概念及生物实验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学习质量不好,一部分学生难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上述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生物课堂上思维导图的应用意义。
依据人的大脑思考模式进行剖析,思维导图的模式能较好的契合应用模式,促进学生通过关注这项示图,提高学习兴趣,并利于左右脑的协调。教师在传统授课模式中,很难体现知识点的层次,对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艺术性。运用思维导图,你能够尽可能的去掉实际内容之外的装饰,把知识点的骨架提取出来,有利于教师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使用思维导图授课后,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的知识。通过图形图像,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长期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消除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感。在使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可以让性格内向的同学敞开心扉,敢于与他人交流,突破自我,促成学生养成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教师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也会在预习思维导图的制作中,发现问题,并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欲望,集中精神踊跃的投入到学习中。
2、课堂讲解环节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熟知的事件导入教学,讲解本课主要知识点。教师要选出不同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长处与不足。经过导图的制作与完善,让学生把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连贯,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询问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课堂练习环节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并画出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导图。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并耐心的回答学生的各种疑惑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在积极肯定与鼓励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提升了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断的完善自我。
例如在初中生物苏教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内容复杂、微观且抽象,理论性很强,涉及面又广,学生不易理解,是教材的难点章节。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学生平时一定听说过染色体、DNA、基因这些名词,并且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他们仅有的认识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教师整理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向学生讲解,介绍其原因与影响,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其脉络,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也应该设计思维导图,并在学生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设相关情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最佳的学习成果奠定基础。
四、思维导图的制作要点。
真正的导图一定要结构化,也就是一定要有严谨的逻辑,并列关系要分类,延伸关系才能连线。一定要有中心图和插图,色彩要丰富,所谓“同枝同色,临枝异色”,以便区分和记忆。
1、将逻辑关系转换为图形。思维导图的主要功能是帮你回忆起事件的整体信息,所以要认真筛选那些会影响到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用分支表达逻辑关系,在节点处保留关键的文字信息。
2、注意层级关系间的逻辑关系。
要注意关键词层级位置是否准确,千万不能把不同层次的关键词放在同一层级,这样思维导图从一开始就错了。层级与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回忆的连贯性。
3、关键词不要有歧义。
如果一个关键词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你想记录的东西,那么下次看到它就可能会引发错误的理解。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策略,与其他图表(如教学大纲、鱼骨图)相比,思维导图这种基于关键词发散性关系的设计可以非常轻松的被大脑理解,避免了每次看笔记都要重新理解一次的重复劳动。作为生物老师要善于借思维导图把知识串联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牢牢掌握理解,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