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孝凯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纬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0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鸽巢问题第一课时,我就教材例 1“把 4 支铅笔放进 3 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的问题随机调查了几位六年级的学生。学生直觉上都认为结论是正确的,但无法清楚地阐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学生对抽象的语言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二是这一类存在性问题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而抽屉原理阐述了“不确定中的确定”,无论是原理的叙述还是证明,都无须明确找出这个抽屉,也无须深究这个抽屉里到底有多少个珠子。只须确认符合要求的抽屉“一定存在”即可。面对这样一个存在性问题,学生思维上必须有所跨越。
教材采用的是“问题情境+规律表达+要求证明”的方式,我认为这种方式无法有效驱动学生思考和表达,缺乏探究空间。另外,此情境中是“人”在放铅笔,而“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对于结果是可控制的,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区:即将放铅笔这件事看成一个确定性事件!而抽屉原理是在不确定当中,发现规律。即放铅笔这事儿本应当是一个随机事件。如果让“人”的因素参与进来,无疑弱化了这种随机性。
针对上述学情,我想:能否设计一个情境,满足以下三个要求:1、要有任务驱动,要有“真问题”,要真正引发学生的困惑,要真正点燃学生的思维。2、尽量摒除“人”的主观因素,突出事件的随机性。3、大道至简,情境要简明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如图):
以下是教学过程 :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同学们,你们玩过弹珠台的游戏吗?播放弹珠台游戏小视频。你看懂了吗?谁来说说是怎么玩的?
小明,你回答的真好!老师决定奖励你一些珠子,想不想要?你有两种选择:
①拿走2个珠子;
②玩4次,拿走其中一个格子里的珠子。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假设珠子落到每个格子里的可能性相等)
要想得到尽可能多的珠子,应该选哪个方案?大家静静地想一想。请说说理由。
预设:有的学生选①,有的学生选②。更多的学生认为选①和选②无所谓,此时学生想到是是2,1,1这种情况,选①和选②都是能够拿走2个珠子。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驱动探索任务,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之间有分歧,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有差异,这就有了讨论、分析的必要,是引导学生卷入探究活动的强大动力。即立足学生的真需求,让学习真正发生。
现在,请你打开iPad上的弹珠台游戏,试一试吧,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玩游戏的结果收集到大屏上。
现在,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该选几?为什么?
我们来看:如果选①,那么拿走几个?要是选②呢?这是全班同学玩游戏的结果:4,0,0;0,4,0;0,0,4;3,1,0;3,0,1;1,0,3;1,3,0;0,1,3;0,3,1;2,2,0;2,0,2;0,2,2,;2,1,1;1,2,1;1,1,2。
同意选②的请举手。你能不能给小明同学一个理由,告诉他为什么选②?
现在,我们来捋一捋,如果选①,那么一定拿到2个珠子。如果选②,那么可能拿到2个、3个、4个珠子。也就是至少能保证拿到几个?(板书:至少有2个珠子)
在玩之前能不能确定最终能拿几个?生:不能确定,只能确定至少2个。
请看黑板,你有什么问题吗?你说至少有2个,这儿有0个呢,这儿还有1个呢,你怎么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总有一个格子里。
在玩之前能不能确定要从哪个格子里面拿?生:不能确定哪个格子里的珠子最多,得玩过之后才知道。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走出理解抽屉原理的一个重要误区,即:不能把“将4个珠子放进3个格子里”这个事件看成是一个确定性事件!而是一个具有随机性的随机事件。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操作,逐步感悟原理,增长智慧。
二、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小玲同学真会思考,老师要奖励小玲。奖品还是珠子。她有以下两个选择:
①直接拿走3个珠子。
②玩5次,拿走一个格子里的珠子。
组织讨论:要想拿到尽可能多的珠子,你建议小玲同学怎样选择呢?
很多学生选②。
请你把所有可能的结果有顺序的写下来。(板书)然后再次交流后学生改变主意:选①是拿走3个珠子;选②可能拿走2个、3个、4个、5个。这时,老师再次追问:如果建议小明选②,有理由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选②,虽然有只能拿到2个珠子的风险,但也有得到4个、5个珠子的希望。从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抽屉原理。通过深度讨论,学生逐步体悟到,有时候,数学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更多时候,数学只能帮助我们分析、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每个人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选择稳妥还是冒险。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情境串的设计方式,让教学更加有整体性。由于情境一的思维惯性,非常多的同学选择②。此时,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辨析中深入理解抽屉原理。
介绍狄利克雷发现抽屉原理的历史。启发学生抽屉和鸽巢就相当于游戏中的格子,苹果和鸽子就相当于游戏中的珠子,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三、质疑深入,探究规律
把101个苹果放入100个抽屉,试问是不是一定存在某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放了2个苹果?(说明这里的苹果和鸽子相当于珠子,抽屉和鸽巢相当于格子。)
①还来得及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写出来吗?
②怎样论证你的结论?
③在放之前,知道到底是哪个抽屉里的苹果至少有2个吗?
④在放之前,能不能肯定该抽屉里恰好就是2个苹果?
深度讨论后得到结论:只知道存在这么一个抽屉,里面的苹果数≥2,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抽屉。只知道这个抽屉里的苹果数≥2,却不能肯定有几个。这是一个看起来无法回答的问题,最后经过思考和分析却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理性的力量让人震撼。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这样的意境: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中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师”就像那个“抽屉”,只知道存在这样的抽屉里面的苹果至少有2个,却不知道到底是哪个抽屉。
设计意图:数据变大了,用枚举的方法还行得通吗?本环节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学法指导。启发学生从“最不利”的角度考虑,用假设的思路进行推理,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张奠宙教授指出:抽屉原理并不是靠穷举各种情况再加以归纳出来的,恰恰相反,学习抽屉原理的意义在于丢开穷举检验,诉诸逻辑论证。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咱班任选3人,你能想到什么规律?任选13人呢?咱们学校有367人,联系今天学习的鸽巢原理,你又能想到什么规律呢?
(2)将自己父母的手机号写下来,联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讨论后呈现规律:至少有2个数字重复出现。在学生说明思考过程后,统计“2个、3个、4个数重复”的情况,进一步体会原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只给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表达规律”的方式,力图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