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冠
苍南县钱库镇第二中学,浙江省温州市,325804
【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初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从近几年初中科学的教育实践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下,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改革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探究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理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学生; 主体; 减负增效; 初中科学; 教学
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是目前一直充斥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不仅仅是要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以及减少补课和考试次数,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然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降低负担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是应对“以学生为中心”要求的重要措施。
一、减少文本,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支配权
减少学生负担要从减少教材文本出发。现在我国的初中科学课程内容过多,课时量很大,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每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自由活动的时间减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减少学生的负担还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降低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的作用就是充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降低教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就能够有效教师对课堂的控制,防止出现“满堂灌”的情况。但是降低教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不是说让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不做。而是让教师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较为隐蔽的身份下,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有效引导,才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
二、设计多次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内容、进度,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来设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安排教学内容不合理,学生压力较大的结果。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局面。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制作时,有些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必须要用锌粒与稀硫酸进行反应,产生?运用别的金属可不可以生成。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次实验,让学生关注各种实验下的反应状态,分析为什么锌粒与稀硫酸进行反应生成是最好的选择。
操作步骤如下:
①检查实验装置的安全性;
②加入金属锌粒;
③加入稀硫酸;
④打开装置活塞,观察反应情况;
⑤收集气体,记录实验反应状态。
在制作当中,学生疑问较大的就是金属的选择上。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收集,然后挑出一些理论上成立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试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同样的实验步骤,进行金属替换反应研究。
如:进行Na与的反应实验,发现反应的过程十分激烈,学生甚至不敢上前收集。
进行Mg与的反应实验,反应时间过短,没有时间收集气体,反应就已经结束。
进行Fe与的反应实验,气体产生的速度较慢,等待时间很长,但是收集到的气体量太少。
进行Cu与的反应实验,等了许久,也没有气体生成。
经过这样几个反复实验之后,学生通过正、反实验,了解不同种金属在与进行反应时的状况。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自己记录实验的过程,气体生成情况,消除之前的疑虑。并在科学实验学习中,慢慢养成产生问题——分析问题——验证问题——寻求答案的模式。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扫除学习的疑难点
课前预习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教师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的特点不同,即使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教师理解起来也会比学生容易一点,因为教师有很多年积累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当中,班级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或者科学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会较容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有些科学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会感觉理解困难,甚至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此时,除了需要教师的留心观察,对学生的科学学科水平充分了解以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提前预习课文,掌握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能够紧跟教师的步伐。那么不仅会增加自身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减少课堂学习的负担。
要想使得初中科学教学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班级学生学习的状况,包括他们的学科基础水平,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然后教师要根据这些,再加上对课程目标,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把控。降低每个课时的安排量,从教学文本着手,减少学生学习任务和压力。然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尽量降低教师对于课堂的操控,教师以一种“隐藏”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在课堂开始之前,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从而帮助自己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步伐,降低自己的课堂上的压力。
四、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运用学生生活实例
经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让他们没有太大压力的事情,才可能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主地去完成,而且往往比他做不喜欢的事情要高很多。这就涉及到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学习的动机较强,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变高。“减负增效”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要求,是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举措。如果对初中科学“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得到实施,那么必然会提升科学教学的效率。
初中学生最为明显的生理特点就是,十分关注自身的存在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实验切入点,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浙科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的有关植物内容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植物着手,让学生将这些植物带到课堂:蚕豆荚、玉米种子等,并准备好解剖刀、放大镜等实验器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植物解剖开,观察植物的内在结构,然后将解剖后的植物粘贴在硬纸上。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解剖图,标出植物每个结构的名称。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解剖图一层层地再解剖一遍,植物的层级结构就体现的更加明显。然后教师运用PPT展示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上标出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五、结语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一过程必须要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运用更加直观的实验过程“减负增效”。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学生会对每一个有关科学的问题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不再觉得科学内容晦涩难懂,那么就为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水平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崔鸿,李佳涛,杨胜英.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述评[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05)
[2] 刘彦臻. 西澳大利亚州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