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娴
湖南省娄底市第五完全小学 湖南 娄底 417000
摘 要: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是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前言”中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多读多写,日积月累。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融写于读;小练笔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学生有话可写,不畏惧作文,我校开展了“融写于读”的课题研究。
一、各种描写方法的“小练笔"训练
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与简单的记叙文为主,无非是写人和叙事, 而这些文章要想写具体,内容详实,离不开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其实这些描写方法,贯穿于教材的各篇例文之中,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善于挖掘,让学生学生能“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写,学生就能习得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就能熟能生巧,让这种练习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素养。
如在五年级上册部编教材《小岛》中,就有很精彩的对话描写,将军和队长的对话出现了对话描写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在这段对话描写中,还加入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这就是学习对话描写最好的范例。
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读这段对话描写的小片段,然后让他们分析对话描写的三种形式和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让学生对语言描写有了整体的印象和把握后,我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这样的对话,如放学回到家父子之间的对话、下课后老师教育学生的对话……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思维就活跃了。在说好的情况下,我赶紧让学生把刚才说的情景写下来,注意要用到对话的三种形式,并注意双引号和冒号的正确使用。这样的“小练笔"水到渠成,通过几次这样的强化练习,在习作中,学生的对话描写应该就能信手捏来。
二、积累新鲜词语,遣词造句,进行“小练笔”训练
课文是最好的老师。有些课文用词特别生动、丰富。老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词语,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还可以将这些词语遣词成句 根据课文仿写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描写阅读感受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成语,我先要学生将课文中这些词语打记出来,如“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囫囵吞枣……”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在分析课文时,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作者的读书经历,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作者读书时的体会和状态、感受的。我就引导学生:“那你们也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写法,联系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用上这些词语写一个‘小练笔':我的一个有趣的读书经历。”学生有范本可依,自己也有这样的亲身体验,所以提笔就能写。
三、进行“小练笔"的持续性指导,交给学生观察和选材的方法
学生的习作离不开观察,没有认真细致的持续性的观察,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要想写好作文,学生还要学会选材。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全是关于“父母之爱” 的文章,六单元的“口语交际"题目就是《父母之爱》。在学完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后,我就引导学生:梁晓声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但全力支持儿子买书,母爱就藏在支持儿子读书上。
其实天下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她们的爱就藏在平时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请同学们每天回家观察自己的父母,用文字记录下:父母爱的点滴片段。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每天回家仔细观察自己的父母,然后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写成“小练笔”。第二天,老师都会认真检查。在语文课上,老师都会留下五分钟时间,结合本单元课文,讲解老师检查到的“爱的片段",谁的观察最仔细,谁的细节描写最感人,谁的事例最新颖……通过连续几天的讲评,学生知道怎样去观察了,也知道描写父爱母爱不仅仅是照顾生病的孩子。父母之爱可能是为孩子做上可口的早餐、可能是晚上为孩子盖被子……通过持续性“小练笔"的练习,学生学会了细致观察,也掌握了选材和细节描写的方法,也真正感受了父母之爱。他们写这类题材的文章,就能做到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了。
四、仿文章的结构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灵活的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学生乐于表达了,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但这都是片段的练习,学生最后还是需要回到篇章的练习,需要学会谋划篇章,需要学会怎样为一篇文章构思结构、一篇好的文章要有“虎头豹尾猪肚”。怎样谋划文章的结构,这更需要老师的智慧,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发现好的谋篇构段的例文,引导学生仿写。
如《四季之美》,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并列结构显得文章结构齐整。
我也要学生仿照课文,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写一个“小练笔":春夏秋冬之美。把每个大组最好的“小练笔”在班上范读,四个“小练笔”合成就是一篇好的习作了。这样的并列结构还可推广为《公园之美》等写景的文章。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关注:从篇章结构上来构思自己的习作。其实这样从结构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还可运用到在过渡段、过渡句的使用上。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根可寻,有样可照,这极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从“小练笔”中也找到了自信,不再畏惧习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随堂小练笔,打开习作之门的-把钥匙》 .《作文教学研究,2011.5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