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作文发散思维导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何倩桦
[导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重要难题

        何倩桦
        广西梧州藤县古龙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梧州 543315)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重要难题。新派作文发散思维导图解决了教师作文教学难,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问题。本文针对部编版教材七至九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探索新派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新派作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是学生个性化情感的内心表达。然而现实中却存在学生写作思路不开阔兴趣不高,积累甚少缺乏写作素材等现实性问题。教师如何利用思维性工具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提高写作积极性,进而体会表达与写作的乐趣,成为了作文教学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大脑呈现放射性思维时开阔的表现,而发散性思维导图旨在基于一个中心主题针对不同思路或方法从不同路径探索,按照一定的规则画成图像(包括利用色彩、符号、线条等等),以图示的方法表示呈现。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发散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思路,进而突出写作重点,修改润色完成写作1。
        一、利用发散思维导图整合学生写作素材
           秦牧作家说: “ 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直接材料的仓库,装着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着从书籍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收集人民的语言的仓库。2” 而初中学生不完全是一张“白纸”,积累了一定关于给定话题的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唤醒并引导学生整理已有的素材和知识与经验,即思考“写什么”的问题。
        以习作《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事、物、人;因此教师利用以下这个发散性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回忆生活点滴,发掘写作的素材。
        通过这个发散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回忆自己进入初中生活中起参加的有趣活动,例如“品书香润人生”“禁毒演讲”等,回忆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亦或是关注于进入初中生活后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同时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习惯;以单元性学习的主题为内容,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习时间进行分组探究搜集有关的名言名句、名人轶事、诗词歌赋,拓宽视野积累文字素材。
        二、利用发散思维导图建立写作思路
        学生能够拥有一定写作素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写作内容、文章结构、写作素材、中心思想等进行一定逻辑顺序的组织与排列,使得文章不散。教会学生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思考这些基本问题,将文章进行合理谋篇布局,才能让学生写真话、诉真情,即思考“怎么写”的问题。3
        然而不同的作文类型也有不同发散思维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布局。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习作《学会记事》:教师准确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紧扣于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有哪些人在?地点在哪里?当时事情是怎样的?结果怎样呢?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依据这个思维导图学生就能将脑子里毫无思绪的那件事想清楚,并且根据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布局和表达,由此学生也能够明确此次习作的目标与具体要求。


        三、利用发散性思维突出重点,完成写作
        学生经过写作思路的搭建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写作重点,针对文章段落、写作技巧、遣词造句等细节方面进行修改,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即思考“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
        如习作《写人要有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了写作对象(老王),写作结构(总分总),写作内容(突出老王淳朴善良、坚毅的性格特征),中心思想(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等基本问题后,应该进一步对二级分支的内容进行修改,以突出重点,更好的表达情感。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该如何体现老王淳朴特征?(从外貌、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展现老王的坚毅的性格特征?(结合老王的身份—中年丧妻、独自抚养幼童等方面),如何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可以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确定二级分支后,学生的思维还可进一步发散,如何从外貌、穿着、生活习惯等方面来展示老王的淳朴善良?可以采取一些怎样的写作方法?比如对外貌的细节描写:他着一身麻布衣衫,虽不似那种东打补丁或西打补丁的样儿,却现出些泛白的痕迹,边角露出的丝丝线头还在风中吹得随着身体一颦一动肆意地摆动着,脚下穿着一双军绿色鞋子......
        以习作《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例:
        除了在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上下功夫以外,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写作手法进行人物的刻画,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将白求恩与有些贪生怕死与麻木的人做对比,更显白求恩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四、利用发散性思维润色文章
        通过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写《我的家乡》,不同的主题有学生也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有的学生写家乡的四季;有的学生则写最有特色的景物,如清澈的小河、葱绿的大山、一座小桥等;有的学生会重点写家乡人的勤劳、热情;有的学生则写有关家乡的美丽传说……由此可见,一个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但在这样内容迥然不同的情况,教师依旧可以引导学生从发散性思维导图的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例如在《我的家乡》一文的习作中: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润色文章,如“云朵被风吹出不同的样子。”运用不同的修辞,语句的表达效果也不一样。 拟人手法: “云朵,在风中徜徉中出不同的姿态。”比喻手法、排比手法:“云朵,在风中徜徉中出不同的姿态,瞧!那边那朵像奔驰的马儿在吃草,那是兔子与动物们在嬉戏。”学生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时,感情更充沛,更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进去,或在写作中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意识,就能将一幅云朵绘画描写得活灵活现。
        结语:
        学习习作是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要打破学生习作兴趣不高,表达欲望缺失的情况,教师更要运用思维性的工具和方式帮助学生,整合写作素材,建立写作思路,突出思维重点,进而针对关键问题和细枝末节进行修缮和润色,完成一篇佳作。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导图根据自身所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真正讲真话,诉真情,说真理。
        

        参考文献:
        [1]吴梅梅.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写作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 .
        [2]黄杰秀.新派作文发散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观察2018(2) .
        [3]袁刚.陆云.新派作文实践与操作[J]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