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安徽 阜阳 236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能力而且在写话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能够让他们的认知思维得到发展,做到以感知觉为基础到最后发展想象力水平,这样能够对于学生的多元化能力起到发展。本文以搭建小学低学段写话指导梯度的实践研究为题开展论述,希望能够为业内同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也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指导;实践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开展写作教学就应该从写话入手。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而且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绩是在逐步提升,为学生学习提供兴趣,为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写话教学就应该梯度指导的形式来开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减少写作束缚,为他们今后的语文作文写作练习基础。
一、精选看图写话,素材创新学生的写话思维
写话实际上是写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特针对一二年级第一学段学生而开展的书面表达,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更高层次的作文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开展写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其中。
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春天的校园,红的花,绿的草,快乐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着各种游戏针对这幅图片,我们让学生开展写话训练。当学生看到这幅图画的时候,吸引他们的是那些在操场上玩耍的同学,引起学生注意的是那些花花草草的艳丽颜色。
那么接下来的引导才是最为关键的,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那些在操场上玩耍的同学,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当你看到那些颜色美丽的花草时内心是怎样的感觉?
通过这两个连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在春天人们的感受是幸福的,在这些艳丽的花草下,人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在操场上玩耍时能够放飞自己的心情,充分的融入到大自然中。
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开展写话活动,首先需要让他们来对外部的环境进行描述,“春天来了,草木萌发,操场上又看到了许多小朋友的身影,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那些艳丽的花草也让我感到心情愉悦。”这一段简短的写话,实际上就融合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对自己情感的体验。
二、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通过生活化内容的融入,让学生对生活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在认识的过程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在开展写话教学时,我们就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既即对事物有了深入的认知,又增加了情感体验。
例如:帮助妈妈做家务的写话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来感受到做家务或者是劳动的辛苦,那么这节课程的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有所选择。应该安排在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群体劳动以后,这样他们能够有更为直接的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劳动对劳动的意义和劳动中的辛苦有明确认识,也能够体会到在劳动中的快乐。
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来看一看,在这个图片中我帮妈妈做家务都干了哪些具体工作,扫地、洗碗、擦桌子,这些都是在图片中可以直接看到的。但是在帮助妈妈劳动后,内心的喜悦之情,则是需要我们借助情感体验来进行展示的。
接下来的教学,我们就让学生来看图写话,先将自己的劳动过程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是在劳动过程中虽然有艰辛,但是在帮助妈妈后妈妈对我的夸奖却使我内心感到高兴,这种高兴通过图片上孩子的笑容可以看出。
三、以读促写规范语言表达
在开展写话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局限性造成,他们在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让他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借助绘本中的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例如:表现父爱与母爱的《我爸爸》《逃家小兔》;树立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图书馆的狮子》《让路给小鸭子》;绘本中的内容对小学生而言是浅显易懂且具有拟人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开展写话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描述,通过对图片上人物的表情观察来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接下来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这种情感。这样对于学生的写话以梯度教学,由直观观察到情感体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也能够让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体会到看图写话教学的趣味和魅力。这样当他们的兴趣变得更高涨时,他们才能够以自己的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提高小学低学段写话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美华,王晓明,张冬青.小学写话教学研究的新进展——由汉语儿童阅读研究反思写话教学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小学生教育版),2018,(16):219-220.
[2]魏冠宇,张明月,李玉琪.农村小学写话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县安家坡中心小学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学前教育专版),2018,(1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