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 当下,各地各级聋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进展得并不顺利。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游戏能够帮助听障学生理解、体悟情感,能更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作用。本文结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探讨了游戏在心理课中对于听障学生的适用性,并归纳整理出教学过程中曾使用的有效游戏类型,以供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考指正。
【关键词】 游戏;听障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回归社会主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但聋校心理课的开设并不顺利,它受到了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如:缺乏适合学生的教材;缺乏清晰的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听障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差;部分听障学生的需求还停留在吃饱、喝足、穿好、玩够的生理层面。这些限制导致心理课出现了“老师教得很困惑,学生学得更困惑”的局面,不仅阻碍聋校心理课的有效开展,更限制了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如何选择有效途径发挥心理辅导与心理教育的作用是聋校一线教育工作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游戏对于听障学生的适用性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形式。国外有学者通过实践证明,游戏对于儿童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等问题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游戏已经被作为健听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因此笔者尝试将游戏运用于听障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游戏能够拉近师生距离
由于聋校班级体制的特殊性,听障学生对于自己的“心里话”、“小秘密”更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课、心理辅导等形式主要在心理老师与听障学生之间进行。心理辅导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对心理老师的全面信任基础之上,利用心理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游戏无疑是活跃气氛,放松心情拉近师生距离的最好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师生互相了解,建立信任,在无形之中推进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开展。
2.游戏符合听障学生的学习习惯
听障学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或缺失,在大脑代偿功能的作用下听障学生的视觉系统都比较发达,他们的学习类型也以视觉学习为主。听障学生能够用他们擅长的视觉学习来进行观察学习。比如在人际沟通的教学中运用“点兵点将”的游戏,让学生随机抽点模拟自己与父母的交往模式,并集体评价。在集体评价的过程中,听障学生会判断出怎样的提问方式是有效的,怎样的回答态度是恰当的,并且区分出哪种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是被同伴们认同和接纳的。这样一来,听障学生自己就能作出判断,实现领悟。认知上的观察学习实现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学习到的交往模式再现出来的可能性就大了。
3.游戏符合听障学生的记忆特点
听障学生的记忆以情景记忆为主,他们时常能够清晰地回忆若干天之前的事件与场景,但对事情所引起的情绪却不能保留下来。以游戏的形式可以再现事件,同时达到对听障学生情绪唤起的目的。如在角色扮演“被人误会”的角色时,听障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体会到角色本身委屈、气愤的心情,自己曾经被人误会的情绪相应被唤醒。自身的情绪体验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是最直接的,这样的教育辅导效果也是别的形式不能相提并论的。
4.游戏符合听障学生的心理需求
听障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不足限制了他们与别人的沟通,也使得沟通成为有压力的任务。游戏避开了这一限制,让听障学生能够无压力地置身于其中,在不依托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实现沟通,既满足了听障学生的沟通需要,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模拟情绪发泄游戏”中,每个学生尽自己所能想出发泄内心愤怒的方法,并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听障学生有多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让别人理解他要表达的内容。对听障学生而言在这样的游戏中的沟通无疑是轻松、有趣的,而这种沟通的效果既可以发泄情绪还能帮助他们互相进行观察学习。
三、适用于听障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游戏
笔者近几年坚持将游戏运用于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所用的游戏主要来源于网络、书籍或根据教学主题自行设计。实践证明,游戏确实为心理课的开展开拓了一条便捷有效的道路。
1.智能训练游戏
智能训练游戏包括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训练。主要包括有错觉图、双关图的辨认,迷宫视图,舒尔特表的训练,词语、句子、故事、图画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训练等等。目前,主要运用于中低段初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年级。在第一学期,我主要以思维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听障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心理课形成一种“愉悦”的条件反射,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心理课堂中的表现、反应都是会被接纳的,为以后的心理课做好心理铺垫。同时,这个游戏还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可谓一举多得。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两种。角色扮演主要是针对假设的事情或场景,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出他认为该有的反应,再由学生之间互相评论,自发地来调整这一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通过观察学习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景再现往往用于学生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当时这个学生的反应是怎么样的,让那个学生分别处在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角度上去回顾之前的事情,获得来自同学的反馈,实现自我反思,并对之前的态度与行为作出调整。当心理课的主题是关于人际交往方面时,这种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并且在大家的规范和调整下确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更容易习得并巩固。
3.团队协作游戏
团队协作游戏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迅速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经常在暖身环节使用,如: “解套”游戏。3个以上的学生围成一圈,双手分别与不挨着自己的两个同学相牵,在不断开手的情况下通过移动身体使得手牵手的套变成一个人人相连的大圈。学生在解套的过程中群体的协作性、默契度都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是在玩中调整了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4.情绪管理游戏
情绪管理游戏中主要涉及到情绪的放松、识别、表达。将放松的方法融入到游戏中,再渗透到听障学生的情绪管理过程中。表情情绪的辨别匹配命名是请学生根据字条中的情境来作出表情,再让别的学生来猜或选出相应的情境。由于听障学生日常的交流都借助于表情和手语, “聋态”表情往往过于夸张,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还容易在同学中造成误会。因此,统一表情和情绪的感情色彩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配对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表情与情绪的匹配。
5.其他配合不同主题的小游戏
此外,还可根据心理课的主题来设计适合教学要求的各类游戏,让游戏为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服务。如在亲情主题的课堂中,运用讲自己的故事,画爱心鼓励的小游戏来激发听障学生唤醒自己心中的亲情体验。在尝试主题的课堂中,运用手影游戏让学生体验尝试的乐趣等等。
总之,游戏对于聋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而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内容、最重要的是能够不动声色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但是对于各种不同主题的课堂具体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游戏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和设计。一旦找到了适合教学主题、适应于学生实际的游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徐美贞.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83-86.
[2]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2002(22):53-55.
[3]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4]王岩,王红梅,吴振霞.短程情境游戏疗法改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方法探讨.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