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摘 要]“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是现如今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采取的普遍模式。本文通过了解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含义,列举出目前该模式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在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过程中化工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化工学科
为响应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号召,教育部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因此由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在保证四方利益共赢条件下建立的相互协调互动的创新型育人机制,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解决了企业的人才缺失,拓宽了行业人才的知识广度,协助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如今的协调创新型教育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的含义“政行企校”合作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在保证共同获益、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的联动型育人机制,是一种多元治理、跨界互补的多赢合作结构。工学合作中,“工”,即操作实践,是指学生在企业参与实习或是顶岗练习;“学”,即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以知识、素质、技术提升为目的的学习,基本含义是产学相通、双向参与。为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弥补企业在化工专业性人才方面的缺失,同时解决社会高速发展中人才驱动力不足这一问题,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体制取得突破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以“政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为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众多高校化工人才培养突破口。
2.目前“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在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过程中的立法缺失。政府制定的关于校企双方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都存在欠缺,不仅不能使校企双方的利益受到相应保护,也不能完善校企双方的协调统筹工作,更不能彰显出企校合作中推动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政府的职能转换能力不够,造成政府在“政行企校”合作中扮演的中介角色并未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2.2 行业在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过程中的职能的虚化。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机构——行业,行业主要发挥代表、自律、协调、中介服务只四个作用:代表着企业的利益、依据法律去约束行业自律、协调企业与政府,甚至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咨询服务等。在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行业本应该发挥调节市场、信息咨询、预测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作用。但实际上,行业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并未真实体现出来,反而被逐渐边缘化、形式化。
2.3 企业在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过程中的动力的不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其发展载体的企业,大都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参与高校的职业教育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损失。因此,较多企业在参与“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时,受利益损失的干扰,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普遍较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造成企业不愿主动参与“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4 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衔接缺失。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显示,大多数高校仍未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依旧以理论考察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就职要求,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存在较大差距。即便有较少的企业参与到工学合作中,但他们的合作关系也仅仅停留于表面,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不实在,无论是合作的深度还是广度,都需要进一步推进,达到企校双方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的最佳状态。
3.为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为推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为解决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这四方在推动长期的“政行企校”合作与工学合作,培育化工学科创新型人才:一是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职教立法,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应当将实践教育纳入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划中,确立在“政行企校”合作、工学合作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这四者各自的权益与职责,运用政策和利益提升企业投资教育事业创新创业: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报告等环节。
4 .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在构建实验实践体系框架的同时,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努力做好内涵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使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不低于 35 %,从而保证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2)让新进的博士学位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工程教育情怀,使他们都能取得“双能型”证书。让他们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能把工程教育的理念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工程教育的种子能在以后得工作中发芽开花结果。
(3)积极争取学校在实验设备上多投入。通过近三年的积极申报,学校已经在中央财政、高水平大学建设等项目上为我院材料专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也在按照工程认证的要求进行实验设备的购置,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教学上能分组人数更少,实践效果好。
(4)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的问题,设计从基础实验到综合实验再到创新创业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工程背景,强化所学课程的综合交叉应用,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内容。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使学生可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成作品,这将无疑会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把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引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对于取得成果的同学(竞赛获奖或者论文),认定为学分,允许其与创新活动进行学分互换,调动学生参与创新的兴趣,让学生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创新实验实践活动中。
5.结语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深化并推进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改革是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的发展、有效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蔚婧,李道江,郭西京.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9,2:112-114,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通讯作者:山东协和学院,严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