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
武汉城市学院
摘要:全球化时代,全球化逐步侵蚀传统主权国家的存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出现以普遍性代替阶级性,去阶级性的泛滥思潮,另一方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阶级性与人本性对立,不接地气、脱离人本“灌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民办高校;教育
经济全球化时代,“地球村”的出现,国家、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资本流动、技术信息传播、消费和生产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经济态势和历史过程,它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与全球化趋势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力,全球化逐步侵蚀传统主权国家的存在基础,传统地缘政治学当中的地理边界正在被全球化改变,并且进一步发展到打破主权范围的禁锢。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日益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出现以普遍性代替阶级性,去阶级性的泛滥思潮。学生的国家意识、主权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容易弱化。另一方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阶级性与人本性对立,不接地气、脱离人本“灌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思政教育目标难以完成。尤其民办高校,学生生源导致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未来就业市场处于相对劣势,学校、学生更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内市场经济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人们的生活过程。”变革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绝不能闭门造车。经济全球化对学生“三观”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提升民办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多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人员之间交流愈加频繁,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使主流价值观教育愈加艰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重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策划者、引导者在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本身也存在着被教育、再学习的过程。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冲击,教育者也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信仰才能抵御全球化负面思想的影响,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因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更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不忘初心。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教育工作者能教育出有坚定信仰的学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高校要组织教师、学生学习党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形势下更要自觉学习党史,提升理论素养,唯有坚持理想和信念,做有信仰的人,才能一路追随,矢志不改,就像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红船,从黄埔到北伐,从上井冈山,到红军长征,从瑞金到陕北,从抗日烽火到解放硝烟,从西柏坡到中南海。从星星之火到解放全中国。这一路走来,经历多少激流险滩,穿越多少惊涛骇浪。没有信仰的力量,是绝难做到的。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共党史,做有信仰的教育者。
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多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观念更加更新,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意识。
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原有的思维、观念会持续受到冲击,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会侵蚀大学生原有道德观念,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腐蚀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越发活跃,西方的价值观、风土人情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青年一代。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化使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经济全球化,资本、信息全球流动,国家主权意识易被弱化,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容易被淡化。
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思想较量;二是在改革方向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思想较量;三是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四是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思政教育要坚持坚定立场完成意识形态目标。但人的本质不仅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具有无限丰富性、多样性的可能性存在。这就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教育者要积极主动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框架。重视个体差异与社会需要的联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也体现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规律。动物只能面对一个世界即自在世界,而人面对两个世界,即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自在世界没有好坏、对错等价值问题,而人化世界有价值评判等立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化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掌握政权之后,利益关系从应然状态发展为实然状态。思政教育“代表谁”的问题因此产生。思政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时代应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生作用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得到主体的认同,进而在主体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合力。社会实践→主体认同→情感共鸣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模式和现实路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思政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更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曾经说到:“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是正确的,但是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思维愈加活跃的大学生、面对各种泛滥的思潮,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目标,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需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应当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为依据,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为核心,只有如此,教材意识形态目标的实现才能获得可靠基础。而思政教育目标的非意识形态性是从受教育者角度而言,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受教育者的自我与个性;从教育者而言,实施的是社会导向的教育。社会目标的教育只有契合了个体内在需要才可能被接受。可见思政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都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作者:王颂,武汉城市学院副教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武汉城市学院重点科研课题《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20CYZDKY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