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小学书法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 周锋
[导读]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之一,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魅力。
        周锋
        山东省夏津县双庙镇中心小学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之一,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魅力。然而,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计算机等机器设备的普及,导致更多人越来越倾向于键盘输入来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分数的过度看中导致没有权重的书法教学不能得到师生的关注;在经历长时间如此发展趋势后,社会上书法专业教师数量逐年递减。以上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目前我国的书法和书法教育却逐渐走向无人问津的地步,其发展前景值得社会大众引起反思。作为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以及以书法闻名世界的国家,我国的书法教育却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渐渐漠视,这是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未来国人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就书法教育的作用进行简单的说明,进一步地,对如何扩大书法教育影响力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改革
一、教育目的——认识书法的修炼作用
        古人选择既不好掌握、又不方便使用的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绝不是着眼于实用、便捷,而是着眼于人——用毛笔书写可以修炼人。毛笔不易掌握,不允许糊弄,书写者的状态在笔下表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字如其人”、“字品就是人品”。书法艺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到诀窍,其学习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漫长而枯燥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磨练学习者的毅力与耐心。书法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美感,还重要的是锻炼学习者坚定不移的毅力、认真专注的耐心、准确表现的手力等等。书法炼人,重在炼心。古人云“书为心画”,所以它书写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书写对天、地、人、事的理解与感受。当今的社会越浮躁喧嚣,人越需要冷静退避。中国书法不可就此消亡。书法的作用是精神,是印刷、电脑等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丰子恺:《略谈书法》)
二、教育对象——从学龄前儿童入手
        书法教育必须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儿童接受规范书法学习的时间越晚,其固有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就会对书法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选取学龄前儿童作为书法教学的起点阶段,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多的闲余时间,而且没有应试教育下沉重的学业压力。其次,书法对于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协调灵活性有较高要求,这种驯良能够帮助儿童大脑健康生长发育。最后,书法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心性,从而为以后进入课堂接受教育奠定基础。
三、教育方法——从楷书入门、双钩入手
(一)从楷书入门
        书法艺术是“虚无而充实,有轨而无迹”的,只要学习得法,锲而不舍,都可通过精研妙悟而自成风格。之所以选择楷书入门,因为它是汉字书体演变中通行最久,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书体,是汉字定型的标准。从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中,练习领会动笔的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等技法和结构上笔画线条搭配的组织规律,从而掌握执笔、运笔要领和结字规则标准,使笔为我用,点画精到,结构规范合理。因此,书法学习应从楷书入手练好基本功。

有了楷书基础,能够得心应手的写好楷书,再去练习别的字体,就会既方便快捷,又精到完美。苏东坡认为:“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未有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真”指书法意义的楷书或正书、“立”则指人的站立;“行如行”的前一个“行”字指行书体,后一个“行”字则指人的行走;“草”指草书体,“走”则指人的奔跑。苏轼把真、行、草三种不同的书体比做人的站立、行走、奔跑三种形态,含义是形象而深刻的。
(二)从双钩填墨入手
        “双钩书法”源于唐代,当时人们为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演化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因为是沿原件笔画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所以称为“双钩”。“双钩”法对书法初学者,尤其是中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铅笔双钩,仔细钩勒好后再用毛笔填墨。具体操作中,可让双钩和填墨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示范,然后全班学生练习。这种方法学生易掌握,也容易获得成就感。既方便老师从容地进行个别辅导,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习作上墙,让大家相互投票,评出“最佳作业”,既让他们珍视用墨书写的机会,又提高了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评判鉴赏能力。
四、教育行动——把书法列为每天的必修课
(一)书法与语文写字教学相结合
        教育学生读书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场景中,教师主要教育学生学习形声字和汉字的结构方式(如上下、左右结构等),将教学重点放在笔划的掌握上。与以上课堂写字教学不同,书法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汉字书写的规范与美观上,是一种以美的视角来组合汉字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将书法教学和写字教学相结合。在传统单向讲述、文字鉴赏等教学方式中,“手把手”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掌握用笔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毛笔在书写时的速度与力气、墨色的颜色深浅与湿度。在课堂上,每位学生至少会有五次以上“手把手”的接触机会,能有效教他们运笔和理解汉字间架结构,培养学生用偏旁把汉字组合漂亮的能力。
(二)书法与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
        从古至今,“读书写字”总是被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现如今却被割离开来。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现代人应当清晰认识到学好书法的必要性,将经典文化诵读与感悟作为提升内在涵养及智慧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结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现实情况下的中小学生书写水平较低,书法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待加强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努力积极参与到书法教育改革中。除此之外,社会需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书法文化的宣传及普及上,没有社会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书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仅仅是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余文婷.探索中小学书法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6):4-5.
[2]郭继东.对中小学书法艺术课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书法,2009,000(001):24-25.
[3]杨彦军.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J].中国钢笔书法,2019,000(007):51-5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