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赵景辉 宋芹
[导读]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对策。

        赵景辉 宋芹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019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初金融危机后,全球失业率上升,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成为政府以及高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近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也越来越关注。就目前来看就业市场出现了两难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二是用人单位招聘难。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职业技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高校应重视学生整体素质,不仅仅承担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应纳入培养方案当中,将职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用人单位和政府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的机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来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对于大学生个人应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增强个人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素养形势堪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改变,往往具有盲从性、功利性,择业动机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从业的首要条件是薪资待遇丰厚,工作稳定,在省会城市、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工作,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等,明显具有功利主义倾向。这就导致就业市场上“万人过独木桥”去争夺一个岗位的现象,而有些地区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技能不足。
        大学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社会存在较多诱惑,许多负面价值观、世界观等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部分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时间观念较差,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较差,严重影响了其综合素质、职业素养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学习态度缺失是大学校园内常见现象,与中学时代比较,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受到的约束减少,若学生自律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学习态度懒散、大量的学习时间被浪费等现象;“60 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许多学生学习准则,平常不上课学习,仅仅依靠考试前的突击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不仅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会使学生养成懒散的习惯,极不利于其日后的工作。
        (三)大学生不重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随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冲浪、发泄,因而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缺少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团队合作精神,甚至不懂得基本礼仪、自重和尊重别人,不知道怎样与人和谐相处,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负[1]。这些职业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阻碍,无法顺利就业。
        (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不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些院校还没有真正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缺乏整体规划与安排。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所授知识与学生实际从事职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更强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的内容。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一切职业的基本要求和道德规范,是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职业素质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青年人才。各院校要依据国家制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行业、企业对工作岗位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活动,把正确的择业观念灌输给学生,避免出现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抵制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二)加强对大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从象牙塔内进入社会后,会出现较长的不适应阶段,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涉及良好的思想道德、较强的实践能力外,同时还包含道德评价、道德认识以及辩证思维能力。鉴于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有史、有论、有应用,以正确的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自我鉴别、自我约束以及辩证思维,更好的适应职业需要。
        (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实践时间、机会较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方法,模拟小型社会、招聘现场、职场情境等,紧扣时政热点,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变化、就业现状等。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周末等进行实地观测、兼职等,并形成研究报告,提高学生学习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联合实现双赢,高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录用到优秀、符合本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延伸至校园,组织“诚信文明、提高自我修养”等主题活动,通过演讲、辩论、职业道德征文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或者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实践性更强的教材。聘请企业的工程师、能工巧匠等到学校讲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能力,同时锻炼他们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不骄不躁、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有效地避免了高校“闭门造车”的弊端,使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占新,李建成,王志红.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5(14):81-83.
        
        作者简介:赵景辉,男,山东协和学院针灸推拿专业
        指导教师:宋芹,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