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郭筱娜
[导读]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是教师研究领域乃至教育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现实研究主题,伴随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师被寄予厚望。

        郭筱娜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是教师研究领域乃至教育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现实研究主题,伴随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师被寄予厚望。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构成、分析教师胜任现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岗位胜任能力,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多重角色。首先,创新创业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有价值的、契合学生现实诉求的教学课程,继而采取恰当有效的授课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创新创业教师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指导者。创新创业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时刻扮演顾问者的角色,解答学生创业资源的获取途径、创业活动的开展程序等问题;最后,创新创业教师还是部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活动规划与赛事开展等多方面责任。可见,担负多重身份的创新创业教师需具备多种岗位胜任素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力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认同感不高,主观能动性欠缺
        教师职业认同是提高教师胜任力能的基础,一般来说,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因为其积极的职业心态,能够从心底感受岗位工作的乐趣,对任职岗位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寻求多方面帮助以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笔者从与教师访谈中了解此问题源于教师认知错位和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双创教育就是做做表面文章,仅将其视为理论知识输出型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并不认为自己的指导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业成功行为的产生,缺乏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的内在动机。
        (二)教师招聘范围小,入职准则模糊化
        笔者通过创新创业中心的管理人员了解到,双创教师的招聘主要面向校内教师,有些学校领导根据需要,从辅导员岗位抽调教师转任到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成为专职人员或从各学院选聘兼职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授课教师。这些教师有些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感兴趣,有些则表明为了评奖评优;校外导师则根据校企合作的课程和活动安排进行兼职聘任。
        (三) 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要手段,对于教师胜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开展培训活动的方式主要是校本培训。笔者为了解各高校教师培训现状,设置了测量高校岗前培训制度、培训开展频率和培训效果的题目。经访谈了解到部分高校的培训形式单一,以邀请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活动指导的校本培训为主,缺少对教师培训意愿的真正探求,难以从根本上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尚未建立针对性强、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导致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培训时间依据工作任务和管理者意愿确定以及交流平台的利用也未达到最大化的现象。 此外,目前高校针对双创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是相对缺失的。高校对双创教师的考核方式以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为主,但具体评价标准并不明确。至于激励措施,基本就是高校对于教师指导的竞赛、成果转化等在教师晋升评审中加分不同。

传统的考核激励制度忽略了创新创业教师负责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活动的指导,学生的创业成果也难以短时间反馈在教师身上。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以职业认同为前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在实践中持续的、全面的、终生的历程,需要把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中心,进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始终激励教师超越自我,以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输出。自我审视是教师明晰自身职业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举措。部分教师在初入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时,就肯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持有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而有些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在教师长期工作、生活与交流中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入职之前,进行合理的自我审视,明晰自己的职业观念,充分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确立创新创业教育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勇担创新创业教育重任,肯定自身在把学生培养成“敢闯会创”、成功实施创业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教师职业认同内化于心。
        (二)扩大教师招聘范围,细化教师入职准则
        教师聘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决定了上层建筑即教师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聘任创新创业教师时,高校要扩大教师招聘范围,细化教师入职准则,在履行规章制度的同时,灵活地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入职考核。
        (三)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创新教师考核激励制度
        为丰富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培训效果,高校可以采取校本培训、校企培训和校际培训方式展开,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培训方式。
        第一,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的在职教师培养模式,培训活动的开展主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开设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等,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培训活动开展的频率,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进行交流和互动。在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避免枯燥的知识输出,可以加入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授课方式。
        第二,校企培训。校企培训是高校、企业、教师的三方媒介,高校可以组织专
业课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等高校开展相关工作的人员分批前往企业参观,在企业挂职锻炼,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以获取创业经验,同时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将高校作为理论知识高地,进行理论知识补给。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各自环境和资源,实现学校、企业、教师的三方共赢。
        第三,校际培训。校际培训是借助各高校的力量,通过开设校际项目活动和校友新创企业大赛,为不同高校的教师提供财务和企业管理、销售和组织战略等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经验交流平台。校际培训活动的开展更是在传统培训职能的基础上为双创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前沿资讯。高校要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提升教师的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涵.  普通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研究[D].  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2]邢晓阳.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3):148-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