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袁楠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的现实意义。

        袁楠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对我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的现实意义。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及企业业务种类的愈加纷繁复杂,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根据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知,技术创新、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强了对应用型大学的扶持。而我国也在90年代末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高等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调整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倡导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作为学分进入课堂教学;校、市、省等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地;国家对毕业生创业政策、资金等提供支持,等等。从国家到地方,多方政策支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但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9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提到2019年有超过7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意愿较强烈的只有25%。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发布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中显示,创业或者自雇就业占毕业生总数得9%。《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8%,较2014届2.0%有所下降。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6%高于本科毕业生1.8%。但三年后仅有6.2%的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创业存活率低。
二、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2.1校企合作的实践性体现不足
        应用型高校校外实训平台建设力度不足。虽然大部分应用型高校有校内实训平台,但是校外实训平台、基地数量不足,学生难以系统性地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从专业实践来看,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践过程中学习的专业技能有限,且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仍未能提高。从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情况来看,学生在前往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并未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指导,部分企业甚至随意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看,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投入资金、人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2.2专业型指导教师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师应结合高校发展、专业优势、学生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来满足教学、学生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因我国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学科,高校缺乏创新创业专业指导教师,大多任课教师临时拼凑,仓促学习后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就理论而理论,教学体例陈旧,相关创新产业项目的缺乏时代性。在课程改革之后,创新创业课程进入大学生慕课平台,师生互动缺乏,理论概念性内容较多,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不扎实,实践能力缺乏。


三、强化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途径
        3.1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双创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跨学科、跨学科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学历要求不高。因此,学校更应该着力于脚踏实地去寻找和选拔具有实际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去传道授业,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协调,多方联动,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拔与聘用渠道。依托与企业的合作互动,积极与企业签订教师临时培训和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培养机制。校、企双方教师要充分合作,相互补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企业教师进校学习理论,补充和组织专业技能和知识,学习和掌握教学方法。而学校教师随时可以与企业一线人员进行专业实操交流,这将大大地促进学校的教学“实践”融合,更符合双创背景下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3.2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方案中。通过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创业实践体系,双管齐下,实行差异化教学,从两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培养模式与课程共同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培养,不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思想与团队协作能力,也立足于现实,从专业角度上根据新科技、新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能够真正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在课程分配上:加强实践应用,实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达到了4:6,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模块设置上:在通识教育里加入了创新创业模块,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意识。在个性化培养平台里加入了通用模块,主要有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选修部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的竞争力。
        3.3完善保障措施,构建校企合作配套服务机制
        政府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校企双方沟通与协调,完善配套服务。首先,政府要大力推进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将高校“双师型”、创新型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体系中,督促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在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保障企业兼职教师的权益,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其次,政府应该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引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以合同等形式明确双方权责,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强对企业的约束;通过行业协会、工会等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监管,明确行业协会负责校企合作的监管,严格实施问责制度,减少企业违规操作的行为,更好地保护双方利益。
结束语
        当前,为推动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应用型本科通过学生意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应用型本科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鼓励学生以赛促创,在实践、竞赛中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东玉.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产业科技创新,2020,2(35):121-122.
[2]朱丽娜.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08):38-40.
[3]赵亮.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条件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贸类专业为例[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38(05):100-108.
[4]张瑞坤,刘韦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7(21):134-135.
[5]梁川,滕翠.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1):138-139.

作者:袁楠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