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胆固醇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杨万晋 徐立峰
[导读] 阐述了胆固醇在结构、理化性质、消化吸收、运输、代谢、排泄、功能和致病等方面的特殊性。
杨万晋 徐立峰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  阐述了胆固醇在结构、理化性质、消化吸收、运输、代谢、排泄、功能和致病等方面的特殊性。
关键词  胆固醇  理化性质 消化吸收 运输 功能
        
1 概述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最初从胆石中提取出来。胆固醇在体内以游离状态和胆固醇酯两种形式存在。胆固醇酯是胆固醇和脂肪酸形成的酯。
        人体内的胆固醇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约占总量的1/4。体内胆固醇除了来自食物外,还来自生物合成。肝脏和小肠黏膜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在胞浆和内质网中进行。乙酰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可来自糖、蛋白质、脂肪代谢。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参与合成胆固醇的羟甲基戊二酸甲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止胆固醇的合成[[[] 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243]]。
        胆固醇作为脂类物质,不仅与糖、蛋白质在诸多方面差异巨大,也与同为脂质的脂肪在诸多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2 特殊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胆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由甾核部分和1条侧链组成。环戊烷多氢菲由3个六元环(A、B、C环)和1个五元环(D环)稠合而成。A、B和C环稠合成的环是菲的衍生物,称作多氢菲。D环是环戊烷。在环戊烷多氢菲的A、B环之间和C、D环之间各有一个甲基,称作角甲基。甾核是指带有角甲基的环戊烷多氢菲,侧链为异辛烷。胆固醇共含有27个碳原子,其中甾核含有19个碳原子,侧链含有8个碳原子。甾核的3号碳原子连接1个羟基,17号碳原子连接侧链[[[] 朱圣庚,徐长发.生物化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91-393]]。
        由于分子中的羟基是极性基团,具有亲水性的,其余部分是非极性的,具有疏水性,所以是两亲性物质。又由于极性基团只有一个羟基,总体上疏水性很强,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3 特殊的消化吸收
        从膳食中摄取的胆固醇只来自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不含胆固醇,而含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豆固醇等。这些植物固醇不易为人体吸收,反而会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从肠道中吸收的胆固醇除了来自膳食外,还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来自胆汁的胆固醇是游离的,而食物中的胆固醇既有游离的,也有以胆固醇酯形式存在的。胆固醇酯必须在肠腔中经消化液中的胆固醇酯酶的作用,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后才能被吸收。
    游离的胆固醇由于水溶性差,需要与胆汁中的胆汁酸盐通过形成水溶性的混合微胶粒,才能被吸收。被吸收的胆固醇大部分在小肠黏膜细胞中生成胆固醇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与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4 特殊的运输方式
        血液中存在的胆固醇仅有少部分是以游离形式存在的,大部分是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由于胆固醇及其酯水溶性差,所以在血液中由脂蛋白运输。脂蛋白包括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乳糜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内合成,将从肠腔中吸收的胆固醇运输到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在血液中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可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


5 特殊的代谢与排泄
        人体内的胆固醇大部分直接以原型排出体外,只有少部分进行代谢转变为其他物质。胆固醇在代谢过程中,侧链可被降解,但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能被降解。所以,胆固醇在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水,也几乎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人体内的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绝大部分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以原型排出的胆固醇随胆汁进入肠道后,有些直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有些可被肠道细菌还原为粪固醇后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胆固醇的代谢产物主要是胆汁酸,其他还有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等。胆汁酸随着胆汁进入肠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考来烯胺(消胆胺)通过促进胆汁酸的排泄,可以加速体内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胆固醇含量。维生素D3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进入肠道,再随粪便排出体外。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后,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6 特殊的功能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细胞膜的组成,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以及类固醇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
        胆固醇在大多数细胞膜的脂质中不超过30%[[[] 朱大年,王庭槐,罗自强,等.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4-385,]],参与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温度较高、磷脂分子运动较强时,可降低膜的流动性;温度较低、磷脂分子运动较弱时又可保持膜的流动性[[[] 尉青.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5,50(3):25-27]]。
        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性腺和胎盘中可转变成类固醇激素:雄激素(睾酮、雄酮、脱氢异雄酮)、雌激素(雌二醇、雌三醇、雌酮)、孕激素(孕酮、17ɑ-羟孕酮)、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皮质酮)、盐皮质激素(醛固酮、脱氧皮质酮)。胆固醇可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在皮肤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参与调节体内骨、钙和磷的代谢。在肝脏,胆固醇可被氧化为胆汁酸,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7 致病
        胆固醇在动脉管壁上沉积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疾病。脂质渗入学说认为,血浆中增多的胆固醇及其酯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动脉壁增厚变硬,继而结缔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李玉林,步宏,李一雷,等.病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3-157
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以,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俗称为“坏”的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俗称为“好”的胆固醇。胆固醇也可在胆囊、胆管内形成结石,导致胆石病。
8 总结
    胆固醇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导致了水溶性差。而水溶性差又导致在消化、吸收、运输等方面与糖和蛋白质差异巨大。在代谢与排泄上,胆固醇不能彻底氧化分解,主要通过胆汁排出,这与糖、蛋白质、脂肪均不同。胆固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其臭名昭著。但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可转化为一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这使得他成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主要参考文献


[] 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1-243
[] 朱圣庚,徐长发.生物化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91-393
[] 朱大年,王庭槐,罗自强,等.生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4-385,
[] 尉青.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5,50(3):25-27
[] 李玉林,步宏,李一雷,等.病理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3-157



指导教师:徐立峰  山东协和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