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立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社会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学生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丰富的理论知识,宽广的眼界,年轻的活力,思维的发散性,都是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国学校、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不断的尝试,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目前的“互联网+”大赛为主要形式,进行探索高校以大赛的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在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 , 互联网+ ,专创融合
深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创新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源。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而以“互联网+”大赛为切入点,可以很好的解决很多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提高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优化创新创新环境,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目的。最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内容设置过意理论化,课程教学方式传统,课程考核形式不过开放。这样导致缺乏系统全面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大学生的能力提高极有局限性。校内专业学科的融合度不够,“专创融合”的力度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不到极大的开放。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匮乏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限制,社会经验不足,职业规划处于朦胧期,创新创业意识处于启蒙阶段。部分高校的教育配套支撑创业力度和政策不够,创新创业资金不足。虽然高校有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或者创业孵化园,但是规模不够大,灵活性以及实践性不足。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不够顺利,存在实习和学校教学的时间重复问题。部分实践基地只是挂牌,或者提供参观,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贡献不大。
3、大学生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有创新创业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以及建立创新创业教研室,但是教师的实战经验存在严重不足,以及教学经验的时代感有些落后。但是另一方面,高校花巨资聘期外面的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成功人士来讲学,存在教学理论不足。所以理论和实战兼优的教师团队建设是目前高校开展师资培训的重点,就像双师型教师在职业类院校中。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影响因素
1、大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关键。摒弃固化思维,定时思维的养成,大力营造环境努力培养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优化课程设计,进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之间的结构设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立良好的环境[1]。结合专业,结合学校,结合地方企业,结合各种大赛,进行“四结合”的全方位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保障。
以“互联网+”为主赛道,建立校赛,院赛等多级比赛,扩大比赛覆盖人数,扩大比赛时间,营造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校园创新软实力。
2、大学生指导老师创新储备
创新导师的团队和能力是保障。可以进行校内有经验的教师选拔培养,建立可行的师资团队。同时大力培养校外企业的创业人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建立自由的座谈会,开阔学生的创业眼界,增加学生的实战认知。对校内创业导师的定时培养,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要保证教师的实训和实践不予教学时间相冲突。完善创业团队的建立,要对校级创业团队进行多方面的扶持和提高资金保证。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最终目的。
3、校企合作的实现平台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这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在校企合作平台中,一方面,企业重新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加体提高学生的创业机会以及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发展体系[2]。
三、“互联网+”大赛为驱动的培养框架
1、大赛进的校园
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以“互联网+”大赛为实现路径,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创业平台匮乏。高校要保证“互联网+”大赛在校园的开展力度,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参与机会。所以学校应该开展“多级”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了解。以国家级为最高目标,以省级为实现目标,以控制的校级为常见目标,以院级比赛为宣传目标。使得“多级”创新创业比赛在校园遍地开花。
2、大赛进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创新创业课程的要求,要覆盖对学科多课程,以多种形式在课堂中体现创新思维,为开放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更多的养成计划,在课堂中可以以学生演讲,学生头脑风暴形式,提高学生实战能力,路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做到真正的“专创”融合[3]。
3、大赛进学分
学校要在教学制度上给与适当动力。创新创业比赛的学分制,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大赛,同时可以提高大赛的宣传,以及教赛同和互通的效果。学分设置要合理,这要求学校教务处和团委之间的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给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总结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无穷动力。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在高校合理的教学设计下,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协同作用,在校企合作平台的扶持下,才能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互联网+”大赛在教育部的推进下,已经成为各高校积极参与的大赛,同时也会成为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新路径,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洁茹.“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06):60-63.
[2]韩健文,何美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69-71.
[3]张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06):90-91.
作者简介:杨公立,男,山东协和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