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梦雨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9
摘要:在中国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面向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建设与文化传承必不可少,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内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下,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大众化教育、文化产业创新、吸收外来优秀成果等方法切入来探索一条高效的道路。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路径
本文首先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视角,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新时代定位和重要性;其次,从思想和现实两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困难;最后,提出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构建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发生变化。在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发展之间处于较为不平衡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去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文化方面切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认同感,使得中华文化成为祖国在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
(一)国内的呼唤
十九大以来为了我国全面协调发展,立足于现实国情,新一代的领导集思广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方针,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活动,再次开启,并发挥重要作用。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问题既能为我国政治策略提供新启示,又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新气象。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创新的贫乏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国外的冲击
信息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各国经济与信息的相互交流,也让其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交流。中国推出一系列的孔子学院入驻到其他国家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更加便捷,也吸纳了更多优秀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由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一些西方国家一边打着接收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号,一边又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信息技术阻止文化的有效融合和渗透。应该使民众产生文化自信,减少西方文化的严重扩张,使中华文化保持长久的活力。这要求我们冷静和理智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二、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思想困境
与中国现代化社会曲折的转型一样,文化现代化发展也曲折不断。进入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面临着复杂的思想困境。
首先,是复古主义思潮的兴起。进入新时代,随着西方出现道德危机,人们更多的开始关心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狭隘的民族文化论。复古主义思潮从本质上来说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仅严重阻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更是体现了当代思想上的倒退和社会发展的倒流。同时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环境越加复杂,加大人们正确区分传统文化好坏的难度,使人们曲解优秀传统文化,最终阻碍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
历史虚无主义是随着西方文化入侵我国而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主张对文化进行全盘西化。进入新时代,随着文化热兴起,历史虚无主义又随之兴起,一方面,认为中国文化非常落后,西方文化远远优秀于我们,提出中国必须全盘西化;另一方面,通过学术讨论的形式,来达到否定传统文化、否定革命传统的目的。所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严重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蓄意否定、虚无,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极大的挑战。
(二)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薄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体系薄弱。
首先,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分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淡薄与对消极文化的过度放大。一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茫,错误解读、痴迷于西方文化和节日。另一方面,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缺失。相比于国人,外国更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甚至许多外国盗用中国文化,进行改造,赋予本国价值,将其变成自己的文化。
其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薄弱。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学校长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片面的理解,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学校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教育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指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无法有效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学科建设薄弱。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单独成科,而是依托于其他学科,并不能有效传承。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过少且内容单一。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大多是古代经典选编,在教学上有着明显的缺点:一方面缺少对经典教材的准确施教,另一方面,部分教学背离现实社会价值理念,且大部分教材都是出自儒家思想,教材选择缺少广度和深度。
三、新时代下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一)重视大众化教育,推进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引导大众深入了解其文化精髓,同时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众了解并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重视文化生活和人们思想之间的融合,通过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
21世纪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因此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与之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对中华文化的忠诚,才能发挥教育方面的优势。因此从国家层面考虑,要实现文化教育的宏观调控,重视政策的推广和发展,选择更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各类信息传播的基础。所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也是文化在传承中的必然要求。在2014年时,中国的教育部就明确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析其中的各项条款和规定,可以看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与教育相结合。国家提出的政策也要以此为主,重视现代化教育理念在融入传统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展现文化在时代创新中存在的价值。
(二)汲取外来文化精髓,让世界了解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改革开放提出后,我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要重视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要考虑双方共同交流时的界限。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应对外来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取其精华,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爱国和诚信等各种理念,都需要逐步传承和发展下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2014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9月25日。
[2]习近平 201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
[3]董成雄 20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华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张瑜 2018 《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导老师:王金叶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