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米珂欣1 蔡沁妤2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注册师行业逐渐成熟,成为我国公共监督系统的主要力量,是我国会计行业的重点业务,也是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项目。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市  40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注册师行业逐渐成熟,成为我国公共监督系统的主要力量,是我国会计行业的重点业务,也是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项目。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想取得更高质量和水平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进行改善和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史研究的主要两种思路,一是回顾史实,分阶段总结特点,二是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解释行业的变迁;然后立足现阶段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列举说明了缺乏诚信职业道德、执业范围狭隘、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质量低端化等几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对文献中还未提到的方面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行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诚信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核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关系到企业的股东等相关利益者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股票市场流动的稳定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关系的审核对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沈琼(2015)认为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制度及服务理念未及时更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机制无法适应不断扩大的发展规模,存在许多致命的管理漏洞,并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2、注册会计师执业范围较为狭隘
        郭晓银在《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居多,并且我国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多的特点,所以有很大的必要性去探索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执业范围拓展的道路。
        王瑞华在《小议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现状与发展》(2012)中指出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的程度不高,核心竞争力差,难以争取到高质量的客户。
        3、专业水平不高,会计业务质量低端化
        朱晓璐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向规模化发展浅谈》(2014)中指出专业化和规模化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必然采取的两种策略,在综合的分析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集中了攻势,能实现行业化的规模化的经营。
        沈琼(2015)虽然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但大多数都是注册会计师数量不足20名的事务所。这些小型会计事务所业务类型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4、专业高端会计人才的流失,缺乏国际化人才
        徐兵(2014)认为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队伍建设普遍面临,一方面对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业内经理级别的业务骨干又大量到企业的尴尬局面,人才大量的流失。
        张哲(2015)认为是总体规模仍相对较小,而且不管是在知识结构还是规模结构上,都远远低于国际会计公司的标准,会计执业人才缺失非常不利于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此外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加强,在各种诱惑、压力面前要保证审计准则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以便做出切实可信的审计报告。
        二、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徐兵(2014)认为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长远发展之基,因此应该要着力加强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梁春生(2019)认为一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从而保障审计的独立性,进一步有效避免在工作进程中由于职业道德缺乏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可以得到应有的保障。

罗勇(2019)认为要明确被审计单位和事务所各自具体应当承担怎样的刑事和民事责任。规定投资者应该像谁索赔,索赔的金额。并且一定要重罚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和事务所不遵守审计准则的行为。
        2、扩大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和市场需求
        郑海英和李晓慧(2014)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合作关系,更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徐兵(2014)认为,满足市场需求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根本,走重组联合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成功经验。
        3、留住和扩招国际化高端人才
        徐兵(2014)认为,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基,是改革前行的动力,应该要全面重视人在培养,抓好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培养的长远性作用。张哲(2018)认为,注册会计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其审计、会计等各方面的准则也要与国际趋同或等效,这就要求必须有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化的会计人才,要让会计注册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健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重视差异化业务,与国际接轨
        郑海英、李晓慧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4)提到,注册会计师必须积极探索市场需求,突出服务特色,发展多元化的业务。
        李奕(2017)认为当今社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中外合作的点、面都在不断的加深和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经济信息的会计行业更应该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在注册会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培养和扶持,扩大知名度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国内的集团事务所,以便在处理与国外相关经济事务时能够承担国际审计业务。梁春生(2019)认为行业的规范要依靠于外部监管的力度,作为形成良好行业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加大行业的外部监管对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独立性的审计工作,必须要在自身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加大监管体系,促进组织形式的变化,区分识别业务或非识别业务以及改善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和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行业发展方式还处于数量型增长阶段;行业创新主要是追随性创新;行业的创新能力还较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行业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
        从创新机制来看,创新主之间还是一种半紧密型结构,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互补机制,创新的整体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整个创新体系中,政府主导的特色明显,其他创新主体处于跟随或被引导的地位,中注协的创新内容和方式均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会计师事务所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从选择机制来看,行业各选择机制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相互之间兼容度不足,耦合度不够。从创新机制来看,要进一步优化创新主体体系的结构,强化创新主体的分工与协作,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使之由半紧密的结构向紧密的结构转化,以便更充分发挥创新的整体功能;要进一步整合创新主体的力量,真正形成创新“四轮驱动”的格局;针对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形成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我们相信,通过创新机制、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的优化,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必将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邓运泉.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及其有关概念辨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1990,(4).
        [2]张国俊.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情况[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0,(2).
        [3]崔立中.南朝鲜注册会计师制度概况[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0,(6).
        [4]成亚非.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国际比较[J].中国审计,199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