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建设海绵城市可行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张禹康 司孙义
[导读] 摘要: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新型土木工程材料—透水混凝土在工程这能够很好地解决诸多城市在雨季存在内涝的现象,海绵城市的建设既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也是各地城市为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海绵城市在南方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北方属于寒冻地区,本文就北方城市是否适合建设海绵城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南京市  210028
        摘要: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新型土木工程材料—透水混凝土在工程这能够很好地解决诸多城市在雨季存在内涝的现象,海绵城市的建设既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也是各地城市为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海绵城市在南方城市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北方属于寒冻地区,本文就北方城市是否适合建设海绵城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可行性;北方;防冻
        0前言
        进入夏季,许多城市就开启了“雨水模式”,各地洪水内涝不断,每年因为强降雨不能及时排放导致汽车泡水、市政工程瘫痪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内涝问题严重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当然,这也成为近年来诸多城市的重要规划和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我国海绵城市理念首先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刘波在2011两会期间提出,2013年12月到次年4月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并在10月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到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1、北方适不适合建海绵城市
        说到海绵城市要解决的问题无外乎:“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其中水体黑臭与城市热岛问题是北方城市普遍存在的。至于积水和内涝,在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以及城市地表变化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北方城市其实也不能幸免于难。
        每逢暴雨来临,即便是地下水超采的北方城市也会迅速进入“看海”模式,之后这些天然降水又迅速地通过地表河道流走,徒增伤害。正因为如此,北方城市对天然降水的管理任务比南方城市还要多一分,不仅要预防城市内涝,还要利用天然降水补给用水困境。
        而更重要的,大多数北方城市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离我们的城市环境离海绵城市所描述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美好状态差的很远很远,生态城市建设之路漫漫。
        2、北方如何建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认识到北方与南方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不同。专家对北方海绵城市建设持支持态度,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关键是因地制宜。北方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


        3、北方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经验
        在第一、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里,有12个城市属于北方城市。这些城市在积累了大量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
        比如白城市以及西咸新区针对北方极端低温,透水铺会冻裂的问题,在施工中充分考虑了冬季气温条件,在铺装砾石层每隔2米设置透水盲管,雨水先渗透后导流,实现了结构不积水,避免了铺装冻裂,同时增加结构稳定性,效果较好。
        1)白城
        高寒、高纬度、干旱、冻土期长是白城的城市特点,白城海绵城市建设面临冻融、融雪剂和盐碱地三大难题,其中防冻融技术为世界性难题,3年建设期内每年有长达半年的冻土期,施工难度极大。
        防冻融技术,主要体现在透水铺装方面,目前已研究出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增加透水结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延展性;
        二是在结构层设置了排水带,把融化之后的水及时排到管道中,保持透水材料的干燥。
        在融雪剂弃流方面,则成功研发了可自动弃流融雪剂的道路新型生物滞留带与植草沟。
        2)济南
        泉城济南鉴于自身南高北低的地势地貌,雨水在绿地中渗透、径流、汇集等方面呈现“南渗北蓄”的特征,提出山地与平原复合型绿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山体区域:采取山体截蓄、植被恢复、旱溪、生态塘等措施,控制雨水就地滞蓄、入渗,减少雨水径流外排。
        坡地区域:以拦蓄、截留、促渗等措施布置线性排水沟、雨水横箅、阻水型立沿石等,就地实现渗、滞、蓄,源头减排,最大程度上缓解马路行洪状况。
        平原区域:以促渗、滞留、净化等措施为主,对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消除城市易涝点。
        城市示范区内道路交通系统的7个项目中,在建的二环南路效果显著。降雨时,高架桥面雨水往往通过侧面排水口直排桥下,形成高架“瀑布”,不仅对交通带来不便,还造成雨水资源浪费。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二环南路将在桥下的下沉式中央绿化带安装约220个收水箱,收集桥面雨水,蓄水能力达9000立方米,基本告别高架“瀑布”现象。
        4、总结
        全国各地的海绵城市的目的不一样,南方城市则是以防滞水为主。北方缺水地区应该以蓄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为主,因地制宜,切不可一刀切;在西部干旱地区,应以雨水回收利用为主;在山区则应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而面对地下水干涸的现状的区域,既需要雨水下渗,回收利用,也需要考虑内涝控制和污染控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未来不再是单一的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更加长远地考虑了城市发展需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