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婷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黄婷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山东领成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河道治理,它不仅有着防洪的作用,还能稳定河道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水上交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水利工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为了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就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下面,文章就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运营不仅与农业生产有关,还关系着工业生产,水利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这些水利工程在投入使用以后,需要加强运营管理,尤其是要定期进行河道治理,及时处理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河道的通畅性,避免河道治理问题对水利工程功能、效益的不利影响,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不重视
        在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过于关注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没有意识到河道治理与水利工程功能、效益之间的关系,对河道治理不够重视,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是导致河道治理各种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对河道治理不够重视是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重视导致河道治理方面的相关工作不到位,导致河道常常存在淤塞、污染等情况。
        2.2防洪能力不足
        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以后,河道会受到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导致河道自身的防护功能大大降低,河道出现了明显的护岸厚度不足、堤身单薄的现象,防洪排涝功能大大降低。一些河道在建设施工时的技术条件十分有限,其建设能力相对较低,导致河道的建设标准难以达到防洪的要求。一些河道本身具有通航功能,在长期的航运过程中,自然因素会对河道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比如,河道会面临坍塌与凹陷的问题。
        2.3对河道形态随意更改
        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一些部门与人员在治理方案的确定方面,缺乏全面性的考虑,导致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并未从实际情况着手,河道治理的相关策略并不符合河道的现实情况,存在对河道形态的随意更改现象。比如,一些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方面,采用的是挤占河道表面的方式来进行治理的,这种治理方式下,河道原有的形态无法保持,河道生态系统遭遇了巨大的破坏。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对防洪要求的提高使得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岸方式,虽然这种护岸结构能够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但是,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却存在较大的破坏。
        2.4河道受污染情况严重
        近年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存在将污水、污染物等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河道污染极为严重,加剧了河道治理的难度。一些部门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并未及时进行河道污染的治理,导致河道污染问题进一步扩大,影响了下游的水质与水体环境。
        3解决对策
        3.1做好前期的调查
        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必须要注重前期河道情况的调查,掌握存在的问题,明晰工作任务与内容,进而编制高质量的河道治理施工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切实提高治理的成效。这需要河道治理工程管理者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力量,利用现代化调查设备与技术,例如无人机等,进行河道污染情况的调查,获得完整全面的信息,为河道治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提供支持,切实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2选择适宜的河道治理方案
        河道治理工作既需要考虑到防洪功能,还要达到美观效果,因此开展工程施工时要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落实河道治理工作。对于堤线与堤型的选择,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避免过多进行人为改变,同时要保留原生态的自然元素。治理工作做好植被保护,以免造成生态结构破坏。切实维护河道的空间特质,在进行设计时坚持多样化原则与整体性原则,保障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角度出发,掌握水生态系统每个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选择适宜的方法,保障河道水文系统得到有效修复。从河堤护岸建设格宾石笼挡墙,发挥其蜂巢结构特点,例如透水性与自排水功能等,使得地下水和渗透水能够有效渗透,降低孔隙水压力,达到生态保护的效果。建设格宾石笼挡墙,形成的网箱砌体石缝经过土壤的填充之后,植物可以生长出来,达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互结合的效果,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制作为柔性整体护面,恢复自然生态。利用填充料之间的缝隙,能够达到土体和水体之间有效进行自然交换,并且促使植物有效生长,实现美化的目的,同时保持生态效果。
        河道治理实践中河道污水黑臭情况日益严重,经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发现,主要为水体中溶解氧不足。采用增氧曝气技术,运用空气+臭氧曝气组合的方法,开展黑臭水体的处理。对于水质富营养化问题,采取设置水下生态链的方式加以治理,使得投放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可以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实现水下食物链的平衡,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利用食物链摄取原理,发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借助沉水植物群落和鱼类群落等,形成完善健康的生态群落结构,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营养盐的转移和削减,达到改善与提升水质的目标。
        3.3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把控
        (1)材料。河道治理使用的材料比较特殊,若想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把控,要围绕选择环节入手,对河道治理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严格的检验检测,切实把关河道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高工程建设的效果与效益;(2)工艺。根据河道治理采用的工艺,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每个环节与流程,促使管理效益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河道治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发现质量问题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重点工序与工程,组织现场旁站监督落实检查。完成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作业后,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查,排查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河道治理质量的水平;(3)人员。河道治理工程作业中采用的技术复杂度相对较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要做好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河道治理施工的质量水平,使得此项工作高质量落实,实现治理的目标。对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做好施工环节的监督,督促其按照河道治理标准操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切实提高河道治理的水平。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水平,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3.4完善水利河道治理体系
        施工单位要按照不同区域河道的水流状况,构建起水资源网络结构,对不同工程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并开展严谨的方案分析流程,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工程的开展阶段,要以蓄水、防水、泄水作为河道治理工作的目的,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并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如滩涂围艮、堤围护岸、清淤除障等。除了防洪抗灾,河道治理时还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改善沿岸水文情况和生态环境,使水利体系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需要在满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贯彻落实生态水利的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尽量保护河道原貌,通过多种方式科学、稳定地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诗蕊.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9(28):112-113.
        [2]张世安,吴嫡捷.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193.
        [3]朱文涛.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9(07):289-290.
        [4]路小宝.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2017(07):49-50.
        [5]徐彦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