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效益创造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廖军杰
[导读] 摘要: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又因为其是生产、生活的载体,故此十分宝贵。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综合执法队  广西富川  542700
        摘要: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又因为其是生产、生活的载体,故此十分宝贵。我国基层土地管理一直都比较粗放,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纠纷多。对基层土地展开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纠纷调解机制,是依法管理土地的根本途径。本论文重点对基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增效展开讨论,找到影响土地管理、土地效益创造的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希望内容对我国基层土地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效益;土地管理
        前言:第六次人口普查当中,农村人口为6.7亿人。而最近网络数据证明,农村集体土地面积达65.5亿亩。两个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基层人口人均拥有土地不到一亩。正因为人均土地少、经营缺乏创新、管理粗放导致土地产值低。而且因为土地确权导致的土地纠纷明显增多,如何让基层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开发,有效解决土地纠纷,成为提升土地效益、依法管理土地的关键。
        一、基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1.促进基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广大农村当中土地是农民根本生活保障,是农业经济主要载体。通过基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管理,能够让农业用地、非农用地的利用率提升。尤其是可以解决城乡融合导致的农村撂荒地问题,通过加大承包流转、创新种植等形式提高土地产值,提高土地环境效益。而且可以平衡土地开发和自然的关系,向绿色农业、绿色工业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
        2.培植科学的农村土地管理、开发、利用系统。通过科学设计可以实现农村水、田、路、林的综合布局,实现改进环境质量、提升农业产量、增加林业收入的综合效益。
        3.缓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在新时期需要结合土地法来科学管理农村土地,要直面土地确权导致的利益纠纷,这不仅关乎土地权益归属,还和家庭乃至于社会和谐有着紧密关联。也可以说,基层土地管理开发工作实际上也是调节基层矛盾的有效形式。
        二、影响基层土地管理效率以及土地效益的因素
        目前影响基层土地管理效率以及土地效益的因素主要为:非法用地、权益纠纷、传统思维。三个因素属于法律层次、思维层次,这也意味着想要提升基层土地管理效率、改变土地效益,需要从土地管理部门、土地使用者的思维入手,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和创新利用,确保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提升。
        1.非法用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行为:第一,改变农田为商业用地,或者使其成为宅基地的行为。第二,所用土地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或者采用欺骗手段获得的土地的行为。第三,擅自开垦被发现之后仍然不改正的行为。第四,于临时用地上建筑永久性建筑的行为。第五,不按照审批文件规定的地点和范围正确用地的行为[2]。第六,临时用地到期拒不归还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基层土地可持续利用、使用公平性都形成了严重的破坏。
        2.权益纠纷。土地权益纠纷在土地确权这一阶段特别突出,主要是集体之间、集体个人间、个人之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利划分问题。在广大农村存在很严重的个人占集体土地、个人间土地占用等现象,造成了权益纠纷。权益划分不清,导致集体土地开发不能获得推进,对当地经济形成了明显阻碍。
        3.传统思维。指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及工作者、村集体、农户受传统思维影响严重导致管理内容狭窄缺乏创新、经营思路少管理粗放、种植单一化,导致基层土地价值难以提升,不能兼顾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市场机制。基层土地市场不健全,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土地开发、利用水平低。故此集村并镇解放土地,实现商业集群化发展,对各方主体提供各类政策,已经成为解除基层土地市场约束,提升基层土地市场活跃度的关键一环。


        三、我国目前基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足。基层国土资源局不能将基层土地进行综合规划,有效地实现土地的农业用地、非农用地管理。尤其是不能对基层土地展开分级管理和开发,导致土地开发过度影响到了自然平衡,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不足,形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
        2.档案混乱。主要是基层土地存在很严重的纠纷问题,大部分纠纷涉及到了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等。所有权不能确定就不能明确土地归属,继而于土地收益分配方面会出现主体不明、各执一词的情况,导致一块地存在于不同主体名下。而档案是处理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证据,档案管理混乱使得其证据作用降低,让土地纠纷不能获得有效解决,这对于土地开发利用造成影响。
        3.缺乏创新。基层土地管理部门还不能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能进行数据库管理,不能明晰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导致土地规划、开发、管理等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尤其是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以及规模不能明确,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水平不足。特别是在新时代下土地管理部门不能对农村用地的方式方法进行监督,不能为土地有效利用提供指导,导致土地利用粗放。
        四、基层土地管理提质增效的对策
        1.提高基层土地规划能力。第一,需要针对农村目前耕地展开确权,要确保集体、个人土地权属清晰,这是保证农村土地得到科学规划的前提。第二,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划分。要做到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保证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第二,土地开发上要考虑自然平衡,要保证耕地、林地、渔业、牧业用地和自然关系,要保证当地的水土处在稳定状态。第三,能够结合基层土地的地形地貌地理,来进行科学开发。例如偏僻且土质较差的地块可以用于林地,土质肥沃地块用于农业用地,沙土壤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地带则可以用于商业开发[3]。要确保农业生产集中、商业发展集群化,从而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2.建立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第一,必须要抓住农村土地确权这一机会,将传统的土地档案重新登录、归档,要确保档案内容详实,要确保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清晰明了,能够使得档案成为土地纠纷调解的关键证据,提高纠纷处理效率。第二,专门成立土地纠纷调解机构,在负责纠纷调解同时向村集体、农户等进行法律教育,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得各方主体合法权益获得保护[4]。
        3.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解决非法用地以及土地利用不得法问题。能够结合GPS、GIS、RS技术来采集基层土地信息,能够做到精准监控,对于非法占地、非法用地、水土流失等展开专项治理,以数据来提升证据的可信性,要确保被占用的土地归还给集体或者个人,要维护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公平性、公正性、环保性。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法来严厉制裁非法用地、非法占地的主体,提高其非法行为成本,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基层群众的守法意识,让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总结:基层土地合理开发以及土地综合效益的实现,在于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土地所有者以及使用者突破传统思维约束,能够对土地展开全面规划,平衡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实现基层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在于土地管理部门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土地纠纷调解机制。
        参考文献:
        [1]朱艾巍.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J].城镇建设,2020,000(002):147.
        [2]韩爰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房地产业,2020,000(003):P.68-68.
        [3]张勇,包婷婷.农地流转中的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三权分置"视角[J].经济学家,2020,No.260(08):122-130.
        [4]白宇.土地资源管理中超规划开发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No.323(05):6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