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组织城市交通的重任,其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视为城市的“动脉”。城市生态道路设计则是通过延伸道路体系的附属功能,从而对道路辐射区域乃至整个城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生态道路;设计;理念
1市政道路生态设计的现实意义
城市生态建设是改善道路绿化,不平稳定路基、保护路面、美化道路通行能力,改善环境,降低噪音,舒适出行,疏导汽车通行,利用花草、乔木、灌木等植被实现合理混合覆盖,避免风,沙,雪,水破坏。其中,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建设规划,景观,水利工程,防洪,水土保持,复垦等应与公路两侧相结合。结合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经济建设和城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水质和人口健康的措施,水土流失,保护空气质量,降低噪声等问题,使公路区域绿化和道路建设以及植被恢复得到重视。
2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生态思维
2.1积极运用基础环保概念
2.1.1保护性概念
要对施工地区做好充分的调查,根据当地实际的生态状况实施保护措施。详细了解施工城市的历史,最大程度的避免因施工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减少施工项目对土地的占用,在工程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注意路网的合理安排,切记避免重复选择施工路线,使用设计指标进行道路规划和合理制定标准,节省施工用地并减少基坑和回填,在具有保护建筑的区域必须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1.2提倡恢复概念
城市带路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施工内容和施工规范,而是更应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施工区域所破坏的植被和自然环境进行恢复以及补偿。在道路工程设计时就要重视对施工区域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对施工区域的生态造成破坏。如不能避免,则应对破坏程度进行评估,进行植被补偿设计。
2.2坚持城市道路设计可持续发展概念
城市道路设计要遵循持续发展的设计概念,其重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并确保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在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范围内供人类能够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设计要顺应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目的。
2.3道路设计应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设计必须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还必须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行驶舒适度。车辆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行进过程,这就涉及到道路设计中的线性问题,线性设计应遵循行驶车辆在设计行驶速度中所感受到的路况特征。所以道路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道路所承载的车辆最高行驶速度以及道路路径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两者之间能否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再者,道路设计还要考虑路线规划是否合理,道路开通后对周围建筑物或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存在影响,怎么来减少车辆行驶带来的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3城市生态道路设计趋势探索
3.1应用低影响开发措施
1)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提高城市道路透水性。
城市道路上的地表径流往往是通过市政雨水管网进行排放的,一旦降水量超过雨水管网系统的承载量,道路上的雨水不是积聚在道路上就是流向了地势更低的低洼地区。无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混凝土路面,其面层宛若是一道密封良好的隔水层,将地表径流与道路基层相隔绝。这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道路的路基受到水淹浸泡的风险,提升了城市道路的稳定性,但从另一角度进行分析其也大大降低了城市道路上地表径流的下渗速度,道路上的雨水在降雨期间不断积聚。在采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后,城市道路的透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关实验数据显示,每平方米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每秒能够下渗地表径流约50mL。
2)利用植草沟、生态渠道等方式组织道路排水。传统的雨水管网是通过埋设在道路下方的管道组织排水,由于其埋设在地下日常清理维护难度较大,大量垃圾和树叶经常堵塞管道。在采用植草沟、生态渠道等形式组织道路雨水排放时可利用植草沟或生态渠道内的植物对地表径流起到初步的过滤作用,其流速也会得到一定的迟滞。与此同时,部分地表径流也会在流经植草沟、生态渠道时产生一定的下渗和吸收,进而达到削减地表径流总量的目的。植草沟与生态渠道通常裸露在地面上,只需定期对其内部的垃圾进行清理并对其中的植物长势情况进行修剪。上述清理工作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清理养护工作较为便利。
3)在部分建设资金较为充裕的城市,可结合道路建设构建地下雨洪调蓄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对雨水的资源化程度较低,几乎所有城市的排水体制都建立在快收快排的理论基础上,而地下雨洪调蓄系统则可在降雨期间收集大量的雨水资源并将其储存在系统内部,从而减轻了城市雨水系统的排涝压力;而在降雨过后被存储在系统内部的雨水则可被用于道路清洁、园林绿化养护等多项工作中,进而节约了大量宝贵的生活用水资源。
3.2建设市政综合管廊体系
市政综合管廊系统是指在城市道路下方采用盾构顶进或大开挖的形式,先行建设1条矩形和圆形的地下管廊,而各类市政关系则按照规划要求在管廊内进行布设。由于地下管廊系统通常由大型混凝土构件拼搭而成,其相对于各类市政管网外部的金属保护管或覆土层而言,其保护性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使是城市道路受到内部车辆荷载所碾压,管廊内部的管线均不受任何影响。同时,各类市政管网存在定期维修、新增或封闭接口等作业行为,市政综合管廊内所布置的管线在进行管道维修和割接作用时,工作人员也无需对道路进行开挖,直接在综合管廊内部便可开展各项日常作业,不但减轻了工人的作业强度,而且避免了重复开挖城市道路而造成的生态污染。
3.3提升道路节能指标
城市道路夜间照明作为城市道路必要的附属设施之一,为夜间在道路上进行交通活动的车辆和行人提供了良好的视野,虽然城市道路的夜间照明能为市民的出行和人身财产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但城市道路在夜间照明时也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故降低城市道路的照明能耗也成为提升城市道路生态性的重要举措,可采取如下几种技术进行“开源节流”,进而达到降低城市道路能耗的最终目的。
首先,针对照明所需要的电能可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代替,例如,在我国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采用光伏电板进行太阳能的利用,光伏电板在白昼通过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后储存在电池中,夜间路灯则利用白昼所储存的电能进行照明。而在部分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沿海城市或西北地区,可结合路灯杆架设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其可在夜间为路灯提供充足的电能。其次,采用高亮度低能耗的新型灯具。我国常见的照明灯具为白炽灯,其不仅光照亮度有限,而且在室外气温过高或过低时极易造成损坏,而新型的LED光源在光照亮度上远远超越普通的白炽灯,其能耗也低于白炽灯,故采用LED光源取代白炽灯可大幅度降低灯具的能耗指标。另外,道路的路灯往往是通过灯罩将光源产生的光照通过反射的形式覆盖到需要照明的区域,因此,研发和生产反射效率更高的灯具也能有力地提升路灯的使用性能。最后,部分支路级别的道路在深夜车辆和行人通行数量和密度将大幅度降低,如采取红外感应的方式来控制路灯起闭,亦可达到节约道路照明能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鸿芳.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1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