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的形成原因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策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张泽思
[导读] 摘要:高尔基曾经说:贫困是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倡“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治扶贫”的政策。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高尔基曾经说:贫困是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倡“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治扶贫”的政策。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虽然艰巨但是可行的脱贫之路,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将其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来落实。到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贫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中国贫穷的形成原因入手,深入分析脱贫的根源以及采用何种措施使中国从根本上脱贫,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
        关键词:精神脱贫;贫困治理;脱贫攻坚;
        一、中国贫穷问题形成原因
        (一)历史成因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掠夺领土和财富,使得国家落后和贫困。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前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后期逐渐展现出盲目、冒进的特征,剥夺了农民的一切财产以及人身自由,使农民陷入了贫困的深渊,不仅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
        (二)环境成因
        从古至今,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比关系,贫穷的问题在那些开放程度不高、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表现的愈发明显。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中国政府反贫困报告,可以得知:中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土地贫瘠、降雨少、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和沙漠地带,这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问题,进一步导致物资交流、商品流通困难重重,进而直接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文化成因
        著名反贫困理论专家缪尔达尔认为:“不发达国家民众巨大的贫困至少部分是由于他们的宿命论、麻木和对于改变观念和制度等努力的冷漠。”这是一种比经济贫困更深重、更难以摆脱的贫困。这种文化困境往往表现为教育、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这极大束缚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根据统计局的调查,在农村中从事简单体力劳作的多为文盲或者半文盲,而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人大多脱离农村,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因为贫穷,农村教育事业难以开展,边远山区的孩子甚至没上完小学就回家务农,更别谈接受高等教育,这就使得贫困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二、如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路径
        在1999年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江泽民曾经提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们维护人权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
        (一)改革制度
        1、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回顾历史,在1978 年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一部分地区试点。这次的制度变革,变更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可以得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体政策的支持率提高到了 17.6%,土地垦荒面积平均年增 6%。这进一步表明,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才是社会主义国家贫困治理的根本途径。
        2、缩小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同时,根据上文中贫穷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加大也是一大问题。

因此,国家应当对中西部地区采取政策倾斜,不断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西部人才引进计划、中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落实到位,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3、健全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纵观全世界贫困治理的实践,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国家都将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视为必经之路。我国虽然在21世纪初期就提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发展仍极不平衡,村民和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很大。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应当首先加强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重点着眼于社会救助体系、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等涉及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公平协调发展。
        (二)精神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志为先,重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培育树立自主脱贫典型,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注重扶贫工作中的精神激励和思想引导,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形成有尊严的劳动增收脱贫。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的思想,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治愈。
        1、教育脱贫
        教育学家指出:教育不足是贫穷形成的根源,而要打破贫穷—教育缺失—贫穷之间的恶性循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贫穷的人口敞开教育的大门”。首先,我国必须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师范生毕业后到边远农村地区任职,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再次,建立贫困家庭儿童上学资助制度,贯彻落实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最后,国家应当保障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群的子女享有与其同龄人平等的上学机会,一方面遏制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条件采取限制,另一方面,给予专项教育财政补贴,激励学校平等招收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
        2、增强权利意识
        阿玛蒂亚•森提出的“权利假说”认为,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供给不足”,更变现为一种“权利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的贫困治理要从简单的贫困救济转向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现个人权利实现和能力开发。
        我国在2004年《宪法》中首次提出“人权”的概念,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发展过程中,基本人权获得长足发展,2019年《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法学专家更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由理想变为现实,极大的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人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保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平和正义并没有得到切实的维护,社会不公平使得大量的贫困人群仍然处在社会的边缘,既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更别谈享有基本的权利保障。财富分配和占有上的不平等,进而引发权利上的不平等。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应当继续为人民大众普及权利概念,不仅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还必须使人民意识到法律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使权利意识深入人心。
        结语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贫困治理也是为了保障人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贫困治理必须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之路。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其次,要保障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落实在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最后,反贫困治理必须着眼于精神扶贫,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欧阳德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作者简介:
        张泽思(1997-),女,汉族,山西晋城人,西北政法大学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