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前见理论微探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庄丽梅
[导读] 摘要:前见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理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进行继承与发展,认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伽达默尔对前见存在的合理性持认可态度,强调在理解过程中应关注理解主体的历史性。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前见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理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进行继承与发展,认为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伽达默尔对前见存在的合理性持认可态度,强调在理解过程中应关注理解主体的历史性。本文首先对前见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学理的溯源,继而分析培根、海德格尔等人对前见的态度,并论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前见的重新探讨等问题。
        关键词:前见,伽达默尔,诠释学
        伽达默尔是哲学诠释学的奠基人。诠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意义的科学,诠释学指的是对文本进行解释的哲学技术,所有的解释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语言,解释学因此成为一门普世的科学。
        伽达默尔阐释了之前的哲学对于解释学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伽达默尔所著《真理与方法》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哲学诠释学代表。伽达默尔在此书中阐发的哲学诠释学的相关思想对哲学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前见理论学理溯源
        “前见”在哲学诠释学中是一个基本却又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有其自身的学理渊源及发展脉络,前见即“先在之见”,“已有之见”,也可称之“偏见”或“前理解”。
        1、启蒙运动时期
        “前见”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前见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一种阻碍真理发展的理论,哲学界对这一理论持否定态度。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中,培根系统总结了妨碍人们形成正确认知的四种假象,认为假象阻碍人们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否定一切传统势力,剔除假象。然而培根的想法缺乏实现的现实条件。剔除了任何偏见的阻碍的心灵并不具备理解的基础。并且我们的认知总是始于假象,然后进行证实或证伪,我们无法做到在根本上对假象的剔除。
        2、浪漫主义时期
        前见在浪漫主义时依然被应用于否定层面。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哲学家、神学家,是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诠释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避免错误,能够严格按照实践对理解对象进行客观解释,施莱尔马赫认为,我们必须脱离自己的意识进入作者的意识,进而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意思,这是解释学的重要前提。施莱尔马赫是在主观层面上讲前见,由于将其看做主观的东西,前见便成为妨碍人们正确作出判断的东西。
        3、19世纪及以后
        威廉•狄尔泰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在19 世纪,前见理论受到哲学界的重新认知,并作为重点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历史主义在狄尔泰那得到极大发展,人类处于历史之中,对事物的理解带有前见的深刻影响。
        “前见”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假象阻碍人们的正确认知,主张剔除障碍。但培根的想法缺乏实现的现实条件,假设作为理解者的人类主体,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面对新事物,剔除了任何偏见的阻碍,但这样的心灵并不具备理解的基础。并且,我们的认知总是从开始于假象,然后通过对认识的证实或证伪,纠正感官的偏差,我们无法做到在根本上对假象的剔除。培根的这一问题引发后继哲学家的思考及探索。波普尔继而提出“培根问题”,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思想,当面对一个理论时,首要任务是对照可证伪性的标准,如果这一理论可被证伪,则这一理论就是经验理论,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若不能被证伪则不属于经验理论,便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波普尔指出第二步是标注出不能被实验观察证实的理论。所以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是通过尽力找寻理论存在的缺陷,使之趋于完善。波普尔的解决办法尽管消除了“培根问题”的矛盾,却也消解了问题的存在,不能说波普尔给出了一份完满的答卷,但是他的贡献在于对“培根问题”的发现,推进了这一问题的发展,波普尔使偏见问题进入哲学家的视野。


        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
        古典解释学认为必须将个人因素抛弃,并且还要对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处的历史情况等进行想象,尽可能将作者当时的心理情境还原,才能得到对解释者的客观的理解。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的哲学,目的在于将理解对象的本来意义进行客观恢复。但当人们试图对理解对象进行客观理解释时,便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偏见。这样哲学解释学的任务便是通过想象克服前见的干扰,做不到对解释对象客观的把握。
        海德格尔主张在人类诞生之前,人类便已被历史与文化先在地占有。正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相对于人类的前在,我们才拥有对理解对象解释的先在条件,甚至使我们理解自己以及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与文化条件成为可能。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理解的前结构,说明对外在事物的“理解”不是毫无前提的。海德格尔把“理解”视为一种个人在把握其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显现出的一种能力,理解的方式展现着人的存在。这样一来,人的存在被赋予了一种先在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在对解释者进行解释之前便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事物”现成给定的,把某物作为某物来理解便是解释,这就表明先在之见是理解得以可能的一个先决条件。
        三、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
        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可谓是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的继承与发展。海德格尔在1923年的演讲对伽达默尔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海德格尔的演讲,伽达默尔转向了解释学。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持认可态度1,强调对理解主体的历史性、关注理解文本过程的历史性、创造性”。
        1、前见的类别
        伽达默尔强调前见在理解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代表理解主体对一切先在之见都可以不加反思的应用于理解对象。在伽达默尔看来,诠释学的重要中心问题之一就是:“什么东西可以使合理的前见与所有其他无数的前见区别开来?”他对两种前见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一类是真前见;另一类是假前见。
        2、前见理论的意义
        诠释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与人文学科进行密切的结合。若没有前见的支撑,人们可能会对眼前的事物作出误判,会极大延长认识过程;反之,有了前见理念,才不致于单纯局限于眼前的事物。在此意义上,前见就为我们整个经验能力指明了方向。
        人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历史与文化之中。反之,人存在的时间性又描绘了人存在的历史性。在人诞生时,历史与文化便已然存在。并且,就是历史与文化相对于我们的这种前有,成为我们对理解对象作出正确理解的前提条件,才致使我们理解自己以及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可能。
        3、前见理论的不足之处
        任何的思想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价。前见思想最早可溯源至是伽达默尔对启蒙运动的前见思想的批判缺乏真正历史性的分析,以致在强调历史性的同时却忘记了真正的历史性,这表现为超越启蒙运动的历史条件去评判历史本身的合理性;伽达默尔对前见作为人的历史存在方面给予以较多关注,而忽视了人的历史主动性。
        伽达默尔揭示了事物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前见是理解发生的条件,印刻在解释者对事物的解释过程之中,前见发生于无意识的状态。前见是理解得以进行的本体论条件,当理解的过程受到阻碍时,我们才会对自身的前见进行反思,若理解得以顺利进行,理解者是不会对前见进行反思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解释学认为的应该将前见进行剔除的主张也是存在不当之处的。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260.
        [2](德)汉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 (德)汉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