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张美华
[导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正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时代”的来临,正引导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体系不够完善,与国外双创教育的发展尚存较大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双创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学生的发展机遇增多。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也就越来越难。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效果。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人员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变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效果。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部分高校不重视互联网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缺乏参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校要提高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1.2缺乏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足,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独设置为独立的教育模块,而是将其纳入通识教育当中,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学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时也比较少,在教学中,也缺乏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进而影响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比较欠缺,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创业激励程度不高,不仅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对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导致学生无法将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结合,进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创新创业发展。
        1.3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践性不强
        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践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效性的作用,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这是因为,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创业平台的资金投入,导致创新创业平台的后续开发缺少资金,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由于缺乏创业平台的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机会不多,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的创业成功率不高。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改革措施
        2.1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重视能力培养
        首先应该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是简单的“开公司”,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消除认知偏见;其次,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不是面向少数人、少数专业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培养所有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广谱式”教育。

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也应遵循“面向全体、分类指导”的原则,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初衷;再次,要给大学生灌输一种“不怕输、坚韧不拔、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大胆尝试”的精神理念,多给学生平台和机会,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入到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应该按照学生所在专业,围绕个性化需求,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培养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自觉创新创业的精神;另外,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学生施展专业所学的机会,通过创新性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借助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推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3创建多元化精准供给服务体系,突出个性特色
        一是高校要精准把脉市场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破除一个模式造就一批人才的路径依赖。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要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精准构建高水准的“双创”人才培育体系;理工科大学与职业技术学业要凸显技术优势,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技术与技能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师范类院校要深入领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目标与任务,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双创”人才培育师资的后备力量。二是高校要依照产业发展趋向,促进已有专业的转型改造,提升校内各个部门的协同性,让创新创业相关专业发挥最大的效用。高校对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要强化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建设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耦合,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对创新创业的效果进行评价,撤销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推动校内专业的优化。三是高校要做好与政府、企业的协作。高校要主动与所在地的政府、企业沟通交流,了解政府、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质量与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业一同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与制度,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培育出适合企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4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建设
        1、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宣传橱窗、宣传栏等传统媒介和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等新兴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信息、专家信息、培训信息、实训信息、孵化信息、融资信息、活动信息等信息服务。
        2、咨询服务。除了开展相关政策、业务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咨询指导服务,甚至可以利用专业的测评工具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测试,帮助服务对象更加精准地了解自己的相关潜质。还包括对即将或者是已经创新创业的经营者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3、项目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的项目库,向创新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的查询、诊断、评估等服务。
        结束语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发展,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秉权.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171-172.
        [2]周攀攀.基于专业教育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7-8.
        [3]周进,汤在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5(50):65-67.
        校级教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Y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