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支路、背街后巷提升改造的思路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倪非
[导读] 摘要:主要介绍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对老城区背街后巷、老小区的旧水泥老路进行改造的方案,并结合实际改造案例,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于空间紧张、人口密集、以轻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南通市崇信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主要介绍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对老城区背街后巷、老小区的旧水泥老路进行改造的方案,并结合实际改造案例,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于空间紧张、人口密集、以轻交通为主的城市道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白改黑、背街后巷、城市支路、人行道铺装
        1实施背景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旧城区改造,越来越多的城市放慢了扩张的脚步,每年用在旧城改造上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对于轨道交通、主干道的改造建设正进行的风风火火,如果说主干道、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那支路、背街后巷就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尽管主动脉流动很快,但毛细血管血流缓慢,也会造成血流不畅。而所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症结也正是发生这些“毛细血管”上。
        2改造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困难一:空间紧张,工程难以施展。由于老城区规划较早,很多建筑都是临街设置,往往没有预留足够的建筑退界,大型的机械设备以及建筑材料不能轻易的进入这些背街后巷,使施工的时间成本和措施成本大幅增加,在狭小的空间进行施工还会对周围建筑造成隐患,产生的扬尘和噪音也会影响周边居民。
        困难二:人口密集,交通容易拥堵。背街后巷往往就在居民家门口,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如果施工区域范围较大,工期较长,往往会给周围交通产生巨大的影响,该工程会产生很多负面的社会舆论。
        困难三:障碍物多,专业交叉频繁。这些老的道路往往地下综合管线较复杂凌乱,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往往埋置的位置和深度都很不规范,现场的管线资料很多也都缺失,这使得前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现场交底并与管线单位协商处置办法。
        综合以上各种不利因素,对于老城区背街后巷的改造,建议采用开挖量小,材料成型早,不需要使用大型设备的方案,对于管线专业交叉问题,建议方案设计阶段让管线单位提前介入并知晓工程改造内容。
        3常见的几种情况该如何改造
        (一)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提升。
        城市中很多老小区、背街后巷还是保留着老旧水泥路,这些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反复的维修养护、挖补,修补范围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较多脱皮露骨和板面坑洞等病害。对于这种情况,建议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或补强后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方案(简称“白+黑”),因沥青加铺层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且施工方便、对交通及环境影响小,因此,在国内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应用最多。
        但该方案缺点就是沥青加铺层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处极易产生反射裂缝,导致加铺层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对于反射裂缝的预防,目前主要采用方法进行了对比,如下表:
        而考虑之前所提到的三种困难状况,对五种预防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可知:加铺厚度不宜过多,否则对标高衔接及建筑前区的排水不利;也不宜选择需要大型机械并且成本较高的方法;方法二虽然存在一定缺点,但对于城市背街后巷这样的轻交通来说适用性较好,故推荐使用对裂缝及施工缝进行灌缝处理,并用应力吸收材料贴缝的工艺。
        (二)旧沥青路面改造提升
        老旧沥青路面的道路有的会由于路基材料的性能下滑,导致面层出现局部下沉、龟裂、坑塘等,有的会由于沥青油料的老化、磨损,导致面层出现松散、跑砂、坑塘等。确定路基的强度成为决定道路改造方案的关键,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弯沉、钻芯检测来提供相关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改造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上弯沉值的取值范围是根据城市支路、背街后巷相关改造工程的检测数据和实际效果综合得出的,因为此类交通主要为小型机动车,换算成当量轴次较小,路基的疲劳度积累较慢,寿命相对较长,从强度提升幅度、施工工期、社会影响、养护周期等效益指标来看,采用注浆加固方式的工程综合效益最高。
        (三)人行道改造提升
        对于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城市背街后巷,应坚持慢行优先的原则,维持街道的人性化尺度与速度,为行人提供宽敞、畅通的步行空间。老式的城市道路往往人行道较窄,且公共设施布置杂乱,加之社会车辆无序停放,人行道板往往破损严重,雨天翻浆积水。城市人行道的提升改造,应在优化好平面布局及高程衔接的前提下,对铺装的选用需严格慎重,需根据道路功能道路功能确定:
        背街后巷都应满足步行的基本要求,所有的交通方式都将在此处转化为步行,公共交通的使用者需要通过步行前往车站,小汽车、自行车的下车地点至目的地也需要步行。在行为安全上,行人是交通参与者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应将人行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作为提升改造的首位。
        结束语
        城市背街后巷的提升改造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历程中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本文提供的一些思路方案只是作者根据当地的改造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简单梳理出来的。要做好这个课题,最重要的一步是需要对交通量、道路规划、管线规划、民意调查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调研,综合考虑后再确定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1]《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与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9月
        [2]《城镇道路改性地聚合物注浆加固技术规程》(DGJ32TJ225-2017).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2月
        [3]《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