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热词看疫情冲击下网民社会心态变化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徐醉
[导读] 摘要:综合梳理分析疫情暴发以来的网络热词,在疫情冲击下,网络热词呈现因“疫情”生词、靠“人设”带词、造“经典”新词、蹭“娱乐”热词四大特点。
        天津市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
        摘要:综合梳理分析疫情暴发以来的网络热词,在疫情冲击下,网络热词呈现因“疫情”生词、靠“人设”带词、造“经典”新词、蹭“娱乐”热词四大特点。同时网民社会心态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明显加剧,表现出焦虑心态和乐观心态交织、无奈心态和阳光心态共存、娱乐心态和跟风心态叠加三大特征。
        关键词:网络热词;疫情;网民社会心态
        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和折射着网民的社会心态和境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周年,综合归类各大媒体和平台总结的网络热词(流行语),分析网络热词产生原因、走红特点等,进而总结研究疫情冲击下网民社会心态呈现出的特征和变化。
        一、疫情冲击以来的网络热词的特点梳理
        1.因“疫情”生词。从媒体梳理、舆论反映情况看,疫情主题的热词出现比例较高。疫情冲击下,创造并带火了一大批疫情相关网络热词,由“新冠疫情”而被强势普及的专业医学词汇“核酸检测”“无症状感染者”“群体免疫”;因“抗疫”举措催热的“健康码”“方舱医院”;因全民居家隔离而触发的“云监工”“神兽”“网课”“无接触配送”等等。这些热词因疫而生、因疫而热,因疫而深入人心。
        2.靠“人设”带词。疫情冲击下,依靠为特定群体设置“标签”而引发关注的热词增多,此类热词概括化程度较高,凭借其简练、精准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能快速吸引舆论关注、聚焦。如:支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逆行者”;起早贪黑却仅够维持生活的“打工人”;付完定金还需支付尾款的“尾款人”;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工具人”;泛指虚荣心很强的“上海名媛”;调侃购物节双十一过一次,传统光棍节过一次的单身群体“双节棍”等等,此类词汇凭借给自己或他人立人设,以此获得认同,引发网民情感共鸣。
        3.造“经典”新词。梳理发现,疫情以来流行的一些热词具备“旧词新用”的特点,此类词汇有的是普及生僻词汇含义,有的是赋予经典名词“现代化”含义,比如:指通过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形式不经意间透露贵族生活线索的“凡尔赛文学”;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的“内卷化”;原指晚辈,现指勇担责任和使命的90后、00后新一代群体。这类热词通常因形容贴切、恰到好处,一经走红便迅速引发网民广泛引用和效仿。
        4.蹭“娱乐”热词。梳理发现不少热词来源于影视乐综,此类热词的泛娱乐化特点突出,具有一定的戏谑调侃意味。比如:出自周杰伦早年发行歌曲《听妈妈的话》的“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演变成用来表达疑惑的流行语;出自“马保国屡遭恶意剪辑”短视频的“年轻人不讲武德”,用来形容年轻人很“猛”;出自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被改编成表情包来表达尴尬、无语、迷惑等复杂的情绪;出自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的“一起爬山吗”,被调侃为收到死亡邀约。这类热词通常以玩笑式传播,具有调侃和讽刺意味。
        二、从网络热词看网民社会心态特点
        疫情冲击下,网民恐慌心态、短视心态、伪善心态、看客心态、宣泄心态等各类心态交织交汇,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明显。从网络热词看,网民社会心态同样表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各类心态交织、交汇、叠加、共存。
        1.焦虑心态和乐观心态交织。

从网络热词看,既有“网抑云”“社会性死亡”“社畜”“甩锅”等表达担忧的负面热词,也有“夺冠”“逆行者”“武汉加油”等表达积极情绪的正能量热词。疫情冲击下,两种心态交织交融,既反映社会公众面对疫情时担心、紧张、害怕、恐惧的焦虑心理,也展示出社会公众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积极乐观心理。
        2.无奈心态和阳光心态共存。从网络热词看,既有“打工人”“尾款人”“内卷”“职场PUA”“715工作制”等反映生活艰辛、表达无奈的热词,也有“集美”“后浪”“奥利给”等透露乐观情绪、表达积极态度的热词。疫情冲击下,两种心态共存共生,既折射出疫情形势下社会公众生活的艰辛和压力,也展现出社会公众面对困难时坚毅阳光、展望期许的心理。
        3.娱乐心态和跟风心态叠加。从网络热词看,既有“凡尔赛文学”“你品你细品”“有内味了”“爷青结/回”等热词火爆后的理性引用,也有“年轻人不讲武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网络热词走红后引发的线上或线下“狂欢”跟风。疫情冲击下,两种心态叠加升级,体现社会公众运用娱乐休闲方式释放压力、纾解焦虑的需求,但也折射出过度娱乐化的跟风狂欢,存在带偏主流舆论的风险。
        三、后疫情时期网民社会心态的优化策略
        疫情冲击下,从网络热词反映出的网民社会心态趋于复杂、矛盾的特点较为突出,存在加剧网络对峙、舆论撕裂的风险。后疫情时期,应强机制、善引导、树观念,从制度上、根本上、策略上,全面优化网民社会心态。
        1.强机制,完善网络心理综合治理体系。后疫情时期,应制定出台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心理健康治理体系的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完善相应细则,筑牢“防线”、严明“红线”,守住网民社会心态的“底线”。同时,建立网络心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专业咨询、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等功能,为广大网民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服务保障。
        2.善引导,坚持分类分层分时疏导策略。后疫情时期,应细化各阶层社会心态的疏导方式,分类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网民心态,分层优化不同阶层的网民心态,分时优化不同时期热点舆情事件的网民心态。同时,密切关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期间的网民社会心态变化,紧密跟踪特殊敏感时间节点相关利益群体的动态动向,加强特殊弱势群体的心理服务和社会帮扶,因时因事、因地制宜,优化工作效果,稳定网民社会心态情绪。
        3.树观念,实现网民社会心态价值引领。后疫情时期,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凝心聚力。充分发挥“报网微端屏”全媒体平台优势,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方式、方法,通过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全媒体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娜.疫情冲击下网民社会心态差异及优化对策[J].人民论坛,2020(S1):138-139.
        [2]吴文瀚,林瑶.2017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媒介文化价值探析[J].学习论坛,2018(08):65-70.
        [3]代玉启,李桦.重大疫情中的民众心态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12-15.
        [4]张志安,张美玲.网民社会心态与舆论引导范式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6(05):143-149.
        [5]孟育耀,刘昕.舆论场中网民社会心态的变化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1(05):16-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