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期   作者: 金强东 刘祥兵 郑锋
[导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强东  刘祥兵  郑锋
        浙江瑞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分析了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对环境监测进行有效布点,优化指标选取等方面,提出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运用对策,望对大气污染治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方法;运用对策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科学规范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全面促进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优化提升,彰显环境监测应用价值的凸显,成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焦点所在。
        1、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节奏持续加快,对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环境监测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精准把握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疗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宏观审视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现状,综合运用宏观性、导向性、政策性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全面提升与优化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效果。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一定程度上对大气环境污染造成了影响,割裂了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环境监测技术对创新与应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监测模式优化、环境监测系统规划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现代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础遵循与政策导向,在处理污染事故纠纷、统计分析与比对环境监测数据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构建形成了以大气污染源头为主要面向对象,以动态化环境监测手段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化大气污染监测体系。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运用策略,现实意义重大。
        2、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大气污染治理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相应的环境监测体系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方案与策略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纵观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际,普遍存在着环境监测制度体系缺失,既有制度体系缺乏约束性与规范性等共性问题,无法为大气污染治理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依据。由于大气污染治理制度体系不完善,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明确界定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社会职责。
        2.2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充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气污染治理中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以往僵化固化行为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操作性。实践表明,部分地区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实践中引入信息化技术,难以对环境监测数据与大气污染治理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自动化、高效化水平较低,无法构建形成以软件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2.3大气污染治理公众参与度低
        在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社会公众群体始终扮演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是执行大气污染治理制度体系,参与环境监测职责落实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综合素养及环境监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整体成效。

从当前现状来看,由于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宣教不到位,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形成浓厚的环境监测氛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群众基础。
        3、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运用对策探讨
        3.1对环境监测指标进行有效优化
        在当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技术条件下,应首先对监测区进行有效布点,对目标监测区域进行测点全面布局,确保布点对准确性与科学性。对于以往既有对监测区布点设置,应对其实际监测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掌握其实际监测数据,对存伪数据进行剔除,对监测点予以调整。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大气环境监测评价指标,构建系统化、直观化、层次化的大气环境条件评价体系。结合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过层次、多级别的区域合作机制,对污染大气中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准确判断有机物污染程度,掌握大气环境污染源头,明确大气环境监测对象,全面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
        3.2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制度体系
        在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客观实际,建立健全系统性强、针对性突出的大气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为大气环境监测手段的采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基础性依据与保障。将各类潜在的大气污染因素进行宏观把握与分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形成系统性的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排查与预防机制,促进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推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始终朝着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遵循科学化、合理化的原则,明确大气环境监测与防治制度的约束价值,对污染溯源推理主体形成有效价值导向。
        3.3引入信息技术,丰富大气环境监测手段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大气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将各类相对分散的大气污染因素进行统筹集中管理,实现可视化的大气污染监测过程,充分发挥以往历史数据对支撑与参考作用,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技术模型。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智能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完善空气质量异常分析报告制度,丰富大气环境监测手段,完善各地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特定范围与领域内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手段的丰富化、常态化(如图1所示)。依托于大气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对典型案例的环境因素、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爆发区间间隔等作出总结与分析,加大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力度,真实反映监测点的大气环境质量。

图1 智能空气质量监测示意图
        3.4强化社会宣教,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采用多类型、全方位的社会宣教方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大气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社会群体在各自职责权限及社会职能内积极承担相应的大气环境保护任务。定期组织大气环境监测人员参加专项培训与学习,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大气环境监测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环境监测所承担的新任务,将现代精细化与集约化的大气环境监测理念融入大气环境保护全过程。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大资源、信息共享,加大区域协作,促进大气环境监测事业可持续发展。丰富社会宣教载体,拓宽空气污染监测与防治的社会宣传渠道,强化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更加新颖、更加灵活的宣传方式展现大气环境监测的重大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受环境监测技术手段等方面要素影响,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不利于彰显环境监测方法价值,有关人员应紧跟大气污染治理现状需求,创新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优化环境监测实施流程,全面提高环境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燕哺,王宣,潘晓文,等.结构限制、利益约束与政府间横向协同——京津冀跨界大气污染府际横向协同的个案追踪[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06):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