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娥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
摘要:采用钻爆法对隧道洞口软弱围岩进行爆破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进出洞的地质条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合理设置爆破参数,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隧道洞口 软弱围岩 爆破设计
1.工程概况
福州市城区北向第二通道工程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起点位于福州市三环路园中互通附近,新建长约2.343公里的隧道,主线往东北方向接本项目晋安段,辅路往北延伸至外环,路线主线长度约3.73km。隧道终点段为剥蚀残山地貌单元,该地段地势起伏明显,高程变化大。地层主要由杂填土、素填土、坡积粉质粘土、坡积碎石、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碎块状花岗岩层、中风化花岗岩层、微风化岩层组成,V级围岩。
2.爆区环境
隧道出口段:东西侧200m内有民房和庙宇;南侧为待开挖隧道方向;北侧300 m有民房、活动房。
隧道进口段:东侧水厂15m;距民房105m。西侧30m内有别墅群;南侧有高尔夫球场;北侧下穿110kv高压线塔架埋深66m。
3.洞口浅埋段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爆破参数设计
本隧道采用普通钻爆法施工,V级围岩洞口浅埋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支护采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和锚杆联合支护,并辅以小导管等超前支护。洞口浅埋段钢筋砼衬砌及时施作。
3.1孔深(L)
单次循环进尺2m,周边孔和辅助孔深2.2m,掏槽孔深2.4m。打孔时,孔深误差不能大于0.1m。
3.2孔间距(a)和排间距(b)
1)周边孔孔间距(a)和光爆层厚度(b)
设计采用周边孔(底孔除外)光面爆破以达到减小基岩损伤和壁面完整目的。光面孔孔间距一般取(0.5~0.7)m,光爆层厚度取(0.6~0.8)m。由于Ⅴ级围岩节理裂隙发育,不易形成光面层,故取小值,即光面孔孔间距a=0.5m,光爆层厚度b=0.6m。
2)辅助孔的孔间距(a)和排间距(b)
本设计先取辅助孔的孔间距a=0.8m和排间距b=0.7m,后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底孔孔间距(a)和排间距(b)
底孔孔间距和排间距同辅助孔,取a=0.8m和排间距b=0.7m。考虑到底孔起到抬渣作用,在装药量方面,稍比辅助孔多点即可。
4)掏槽孔
由于采用中隔壁法施工,断面较小,因此采用平行孔空孔直眼掏槽形式。本设计的炮孔布置中,取菱形掏槽形式进行布置。
(3)炮孔布置
由上炮孔布置原则,可得炮孔布置如图1所示。由于岩性的不同,炮孔布置在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设计掏槽孔位于实际施工1/4断面中下位置。
图1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炮孔布置示意图
爆破施工时,应由爆破员根据爆破指令单与爆破设计规定进行爆破作业。在正式爆破前,必须分别对各种不同岩层进行试爆,并根据各种不同岩层的试爆结果调整炸药使用量,并将调整药量表以报告形式报请现场爆破技术员确认批准后实施。
(4)单孔装药量(Q)
1)光面单孔装药量Q=0.4kg
2)辅助孔单孔装药量Q=1kg
3)底孔单孔装药量Q=1.2kg
4)掏槽孔单孔装药量Q=2.1kg
(5)炸药单耗(q)
炸药单耗取值与断面大小、岩石硬度和完整性、孔深以及所选用的炸药性能等因素有关,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q=1.78kg/m3。具体见下表1所示。
表1 双侧壁导坑法爆破参数表
5.隧道起爆网络与装药结构
装药结构: 周边孔采用间隔装药,即将炸药卷按设计间隔距离捆梆在竹片(条)上并全长贯穿导爆索,孔底略增加药量,采用正向起爆。其余炮孔均采用连续不耦合装药(必要时可采用耦合装药),采用反向起爆,并采用孔内延期。
起爆顺序:隧道开挖起爆,掏槽孔先爆,辅助孔次之,周边孔最后响。其起爆顺序参见图示2。
爆破网路: 根据起爆顺序,导爆管连接采用簇联并联串联起爆网路,每把不超过10根(发),用2发导爆管瞬发雷管传爆,每个传爆点均应严加防护覆盖,以免炸坏网路。最后用2发瞬发雷管起爆。周边孔内引出的导爆索,用两根主导爆索采用复式连接的方法,保证起爆的可靠性。两根主导爆索连出后,根据起爆顺序与导爆管相连起爆。为保证起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各炮眼雷管段数应与起爆顺序相同。
在药包加工时,根据断面尺寸及网路联接要求,导爆管雷管预先留有足够的长度。本次采用一个作业断面多组簇联联接,采用瞬发雷管(反向安装)作为引爆雷管用胶布包扎在离一簇导爆管自由端内大于15cm以上处,按各类炮眼的段别装填好后开始10发一组簇联并联联接。
图2 双侧壁导坑法起爆网络示意图
从施工效果看,开挖后及时支护,洞口稳定,本设计爆破效果良好,解决隧道进出口问题。
参考文献:汪旭光 《爆破设计与施工》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