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训的文化建设功能的研究--以浙江X学校为例的个案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   作者:吴艳虹
[导读] 国内对中小学校校训的研究尚不算丰富,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度。文章首先阐述了校训的内涵,继而以某一学校作为案例进行中小学校校训在文化建设功能层面的问题分析。希冀借此能唤醒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对校训的重视,发挥其功能。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研究生    吴艳虹 

摘要:国内对中小学校校训的研究尚不算丰富,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度。文章首先阐述了校训的内涵,继而以某一学校作为案例进行中小学校校训在文化建设功能层面的问题分析。希冀借此能唤醒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对校训的重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校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祖国、民族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提供土壤,使师生精神振奋。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宝贵的隐性教育资产,它以凝练的语言浓缩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囊括了师生基本准则与道德规范。研究中小学校校训,可以了解学校的精神追求与愿景,推动学校教育纵深发展。
        1.校训内涵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制度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关于校训的内涵,界定、表述繁多,普遍肯定“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强调了校训的教育功能。如,在《中华百科辞典》中认为校训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即校训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以一些经典品德语句来约束师生言行达到教化育人目的的。校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被定义为“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 [2]。“校训,是每所学校传统精神、独立思想及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每所学校提炼的对全体师生具有导引性、规范性、激励性的训导、要求与号召,是一种赋予学校以生命、品质并深深体现了学校办学宗旨、传统、文化、精神、责任和个性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状态。[3]”
校训即学校的训词,是对本校师生起重要引导作用的且需要每个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治校精神,为学校未来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的,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在校园文化层面的具体体现。发挥校训的训诫作用可以弥补刚性的制度管理方面的不足,达成更佳学校管理目的。可见,校训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小学校训的文化建设功能情况的个案调查分析
        笔者选取了浙江某地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X学校,针对校训在其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开展调查。   
        X学校成立于2011年,属于该区政府与某全国知名学校合作办学性质的公办学校。X学校的校训为“自强 至诚 致远”,寓意学校师生将秉持自我勉励、修身自立态度,奋发图强;教师真挚诚恳、倾囊相授,共同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事业抱负,追求卓越。
        2.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1.1学生
        学生对校训的认识上较为趋同,年龄、年级间存在差异较小。受访学生均表示在校期间受到了校训的影响,且浸透在他们学习、活动中。国旗下讲话、各大重要活动中也必然能聆听校训。教室的黑板上方,均贴有校训,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入班即见的效果。学生均可张口道出校训。可见X学校的校训已经初步达到了耳濡目染的效果。
X学校在校园内校训铺陈宣传上花了不少力气:文化长廊背景板、笔记本、签字笔、手提袋……都镌刻校训。制度文化层面的入学教育、大型活动、每周励志教育都会被频频提及校训。但学生反映只觉得校训高大上却并不接地气,可勉强说明“自强”寓意,对“至诚、致远”则心中存疑许久。
        2.1.2教师
        教师对校训的认识差异很细微,主要存在在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之间。管理人员因参加的学校会议更多,了解学校情况更深入,比普通教师对校训理解得也更为深入。但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鲜有人能清晰说出校训来源出处。
        教师对校训的认识渠道也非常有限,第一次接触校训是在入职培训中,播放学校概况介绍中涉及校训的介绍。除此之外,只教师会议中和偶尔听到领导谈及校训,其他机会和学生无异均来自于学校活动。
        在与学生、教师交谈的过程中,有多位受访者谈及,学校校训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密切性,尚感不足,主要问题归纳如下两点。



        一、校训的的宣传普及面广却不深入。在访谈中,不少师生回忆,印象中并不曾听到过有关校训的详细解读或参加过能深入体现出校训蕴义的活动。虽校训抬头就见,但未必深入人心。可见,在X学校,校训的存在还是停留在“白纸黑字”层面,并未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校训的功能和赋予它活力,这致使师生对校训的理解局限在浅层次的认识中,不存在结合校训精神内涵举办活动继而深入理解校训赋予的时代活力的可能性了。很难发挥校训对师生的文化功能,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和选择了。
        二、校训与本校实际结合不够妥帖,不能体现学校特色。X学校的校训“自强 至诚 致远”并非随着建校并举演变而来的,而是“移植”于其依托的某附中的校训。缺少本地“土壤”的“涵养”,再怎么多番提及,也显得有些难以融洽进当地师生血液里。某附中是闻名全国的学校,其学生是全省选拔出的顶尖学生,这些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重视度和名校搭建的平台,都是让普通学生望尘莫及的。
        而X学校既想成为合作办学优质学校,又想在小学、初中教学质量上拔得头筹。但其缺乏对本地生源质量和家长、社会对学生培养需求的准确考量和清晰定位,几乎全盘吸收某附中的校训,以超高标准要求当地学区内学生,似乎较不切实际,难以打动学校师生。且不排除有些师生听多了“舶来品”产生一种不属于自己学校文化的厌弃感,给师生悦纳校训带来不少困难。
        2.1.3对策
        1.针对校训对学校文化建设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先解决X学校校训缺乏本校特色的问题。想要让学校不断焕发活力,还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除了要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吸纳时代元素,也可以考虑与本地区地理区位、文化,与学校办学历史、宗旨、理念与师生特点结合。X学校就可以利用身处党的诞生地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红色基因”深入每位学生体内,让“红船精神”中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精神等有选择的体现在该校校训中,塑造师生坚毅进取形象。只有真正为本校、本地区师生发展服务的校训,植根于本土文化中的校训,才能真实得到师生的认可,发挥出它的文化建设功能。
        所以在校训编定中,学校无需过分在意用词的“高深”,通俗好懂的校训有时候能更好发挥它的文化建设功能。如广东实验中学的校训“爱国 团结 求实 创新”简单几个词语就道出了学校对师生的期盼。在编定校训期间,还可以征求师生意见,共同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更能对师生形成一种自觉的约束、无形的规范。
        2.关于学校校训的宣传。可以线上线下并举。线下活动仍旧是主阵地,学校开设的文化活动应围绕学校特色深化内涵。例如,X学校作为外语特长学校可以结合特色举办外语活动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展示外语方面能力掀起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热潮,培养并保持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展示风采。所有的活动设置,都围绕X学校校训精神,在活动中输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活动形式按照校训要求对学生言行举止作出规范,以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推动学生对校训和校园文化的理解,赋予活力。
        教师这一群体也是极为重要的宣传力量,校训促进了教师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改变了教师的情感,形成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内化为教师的行为[4]。在得到教师认可后,校训精神会融汇于教师的言行之中,而教师的每一堂课、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线上推广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也越来越有必要。在学校官网显要位置可以开设专门的校园文化版块,依托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来生动阐述校训,让不熟悉学校情况的人员有地方去知晓校训了解学校文化。感受学校文化氛围和文化内力。学校文化得到认可后,大家形成一种价值共识,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成为学校文化的宣传者,成为学校响亮的文化名片,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在社会中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3.结语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重要环节,校训是学校文化之魂。得到师生认可的校训更是能够充分发挥其感召力,成为滋养人心灵的甘霖并对师生日后学习、生活产生重要正向影响。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现实中不少中小学校忽视了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希望在日后,越来越多中小学校注重校训研究,使师生自觉接纳和认可、理解校训,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也希望让越来越多优秀校训精神发扬光大,促成优质学校生成、生长,共同充沛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华百科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20.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