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开展心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举措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   作者:柳明
[导读]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总结为敏感性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几个方面。作为班主任需要本着润物无声的原则,规范有效的开展心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到小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加强心理上的疏导与干预,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 柳明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总结为敏感性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几个方面。作为班主任需要本着润物无声的原则,规范有效的开展心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到小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加强心理上的疏导与干预,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下面,主要从搜集文化,因材施教,情感关怀,心理疏导,与生活帮助的有效融合,以及家校合作等几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前言:在小学阶段,作为班主任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在日常开展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干预与辅导。将心育与德智体美等有效的结合构建完善性的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疏导和管理下,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
        一、搜集文化,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班主任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之内涵的整理,并以此为支撑,就具体的成长氛围进行优化建设。让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能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认知[1]。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勇敢地克服困难与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说,教师可以将《论语》等一些优秀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整理,然后针对班级的主题文化氛围进行有效构建。加强对传统典故和榜样素材的整理,让学生的心理认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健康的心理观。同时,为了保证心育工作的全面性,作为班主任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具体心理表现,并开设咨询服务中心,为存在心理困惑的小学生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加强疏导干预。
        二、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
        作为班主任需要明确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所存在的心理认知差异,以及在心理品格建设等方面所呈现的不同基础情况,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深入全面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有效调研。通过民主沟通、家访等多种方式救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其性格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全面考核与整理。然后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认知和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特色化健康疏导方案。比如说,针对性格比较怯弱的学生,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需要从其性格出发,进行耐心、细心、爱心的疏导与干预。让其能够打开心扉,尝试着与班主任成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反馈出来,这样班主任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干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也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勇敢地与人进行交往和交流,打破其在社交方面的局限和阻碍。



        三、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生活帮助有效融合
        健康的心理疏导教育,离不开情感上的关怀,以及生活上的帮助[2]。因此,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具体目标以及教育要素进行明确。在正常开展心理疏导的同时,也需要将情感关怀与生活帮助有效的融入其中,从而保证所开展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覆盖面。比如说,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先了解其实际的家庭情况。并申请学校的扶持政策,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不仅如此,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需要给予其情感上的关怀。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加以思考,分析及实际需求,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心理困惑。然后通过民主的沟通,耐心的指导,让其能够对具体的事物形成端正的心理认知,保持健康积极的看法与生活态度。同时,在进行疏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拓展其活动参与空间。
        四、家校合作,构建心理教育共育机制
        在全面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明确家庭教育所发挥的积极影响,加强家校合作战略思想与心育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就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实施内容方案等进行明确,做好心理教育的工作对接。让家长对自身所具有的教育职能形成端正的认知,并积极配合班主任完成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3]。引导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多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关怀以及学习上的指导,让其能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抗挫意识,加强积极心理建设。通过开展趣味亲子运动以及优秀家风文化主题活动,来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结论:依前所述,在小学阶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十分必要,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加强其心理认知的规范性引导,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的搜集文化,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加强因材施教战略思想的深入贯彻,合理制定个性化的疏导方案;加强情感心理与生活等方面的深度关怀;并与家长之间保持有效联系,构建共育机制,从而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有效的疏导。
参考文献:
[1]温馥榕.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J].现代交际,2020(09):19-20.
[2]张永红.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科技风,2020(13):260.
[3]穆海婷,吕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