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初日挂铜钲”中“铜钲”是丁宁?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   作者:赵岩
[导读]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将苏轼《新城道中(其一)》的“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铜钲”解释为形状像钟的乐器丁宁,这样的解释与诗意不符,而且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本句的比喻修辞。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分院海龙分校 赵岩 135000

摘要:高中语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将苏轼《新城道中(其一)》的“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铜钲”解释为形状像钟的乐器丁宁,这样的解释与诗意不符,而且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本句的比喻修辞。
关键词:树头初日挂铜钲  铜钲 注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2019年7月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部分中,选入一首宋代苏轼的作品《新城道中(其一)》。这首七律的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漂浮的晴云比作山顶的棉帽,将初升的太阳比作挂在枝头的铜钲。这一联比喻新奇,生动直观,既写出了流云的厚软,也写出了雨后山中太阳初升不久,看起来又温暖又圆润的清新景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可以轻松走入诗中之景,领略诗中之境,把握高妙的比喻修辞手法。
        然而,在教材37页课下注释9中,解释为:“铜钲: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1]注释中说的是一种乐器,但是这种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如果铜钲是一种狭长的,带有长柄的乐器,与诗句中又大又圆的太阳又是怎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呢?长长的太阳少见,带有长柄的太阳,更是闻所未闻,如此一来让学生们难以想象,喻体与本体对应不上,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句的比喻。


而且学生对于这个古代的乐器没有日常的形象对应,课堂讲解过程中,即使        通过对本注释的内容的解读,也让学生联想得一头雾水。
        铜钲到底是什么呢?在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2017年第5版528页)[2]中,“钲”有两种解释,一为古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战争中击鼓进军,鸣钲收兵。二为古乐器,圆形如锣。举的例子正是苏轼的“树头初日挂铜钲。”如果采用第二种解释,这就使原诗中比喻手法顺理成章,诗句意义也更合情合理。而且相对于丁宁这种陌生的古乐器,铜锣这种乐器较为常见,学生们一下子就能理解诗句,并且能很快对应上太阳和圆形的铜锣的比喻关系。
        同样在《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347-348页)[3]中,对本诗这一句也有鉴赏的文章可以作为参考,“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又圆又亮”则告诉我们,用作喻体的铜钲,是圆形的,不能是形状不规则的丁宁。
        结合本诗的比喻手法,后人的鉴赏,这一联中,铜钲应该解释为圆形似锣的乐器更为恰当。教材中的这一处注解,应属于微小的失误。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3]《宋诗鉴赏辞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