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法高效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   作者:谢富新
[导读]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必需的,对学生的未来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真善美,远离社会中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现象和行为。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过程需要道德主体的不断创生,才能形成自我品德意识、认知、价值、能力、行为与风貌。

湖北省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中学       谢富新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必需的,对学生的未来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真善美,远离社会中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现象和行为。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过程需要道德主体的不断创生,才能形成自我品德意识、认知、价值、能力、行为与风貌。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初中道法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初中道法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借助身边事例进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道法课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学生中每天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品教学的资源。教学中如若能抓住学生身边的典型思想和典型事例,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就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花零用钱、沉迷网吧、随手扔垃圾等现象以及发生在学生中的违纪甚至违法的案例,联系教材中的“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内容进行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资源在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教师眼中有学生,因为课堂有学生,教学很多素材来自学生。有的老师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在投影中展示出来,学生一片欢呼雀跃,踊跃参与。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当看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在主观能动性、意识、情感方面会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觉进行修正、创造。
        二、把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实施,提出要还原课程本真,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优化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基于这种情况,应当将“道法”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实践的活动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落实“德育为首”教学理念的基本媒介,对初中生的人生发展与思想品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繁琐,且耗时耗力,开放程度较高,难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流程、主题内容与教学周期,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准备来减少实践意外,保证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主题的创设而言,应具有针对性,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各章节内容来确定,力求新颖有效。
        2、组织社会调查,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
       思政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获取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提升。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本知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到自己所在的乡村之中,猎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再经过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报告,揭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状况,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因此,我就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查阅网络中有关案例的分析,聆听懂得法律常识的人士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更懂得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3、引导自主理解,保障德育的真实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为基础,强加给学生的德育观点,未能取得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同,则难以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确保学生的德育体验是真实的、丰富的,要引导学生自主汇总与展示德育感受,促使学生自觉改善个人行为意识。
        三、以导学案引导为切入点,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基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作为道法课程教师,必须重视课程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课本为基础,以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际情况为案例辅助,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来提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要我们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从社会时代的要求来培育学生,学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