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前测,以学定教------以《认识周长》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   作者:郑子盈
[导读]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达到高效?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我们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预设,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但学生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是多样的。仅靠教学经验不足以使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已有知识基础及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化、可视化的方式--教学前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郑子盈

摘要: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达到高效?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我们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预设,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但学生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是多样的。仅靠教学经验不足以使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已有知识基础及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化、可视化的方式--教学前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前测分析,是开展有效活动的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教学前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定位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使课前预设更充分,更具指向性,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下面以《认识周长》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有效的前测,以学定教,提高学生知识的接收率。
        一、借助数据,摸清学情。
        借助前测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使教师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知识盲点。


        从前测的分析表中可以看出:(1)大部分学生对周长有模糊的认识,明白封闭的定义。(2)85%的同学能够找到简单图形(如题2的箭头图形)的周长并描画,但对于复杂图形的周长易受内部线段的干扰。前测中第二小题的后两个图形错误率达到62.5%,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知晓周长是封闭的曲线围成的,但对周长的限定条件认识不足,对封闭曲线范围的界限模糊。(3)受测量教学的影响,在周长的计算上无法很好地利用图形本身的特点,计算方法不够灵活。(4)在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比较上不得其法。这些数据化的信息,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时间分配的参考依据,再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规划课堂。
        二、根据结果,针对教学。
        基于前测的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前测结果中体现出学生对封闭概念的掌握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对封闭图形的认知不到位。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以一个简单的跑操场的问题情境引入,运用不同的错例来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的封闭概念,感受曲线的封闭。其次,在理解“一周”这个概念重点时,前测分析中反映出62.5%的学生没有关注到一周指的是外围的边线。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规则的复杂图形,让学生用彩笔描画出图形的一周。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先进行封闭图形的判断,即巩固第一层概念,再从封闭图形中找到周长并正确描画。教师还可以适时补充对学生描画周长的细节指导:描画时从一个起点出发回到这个起点,不可重复描画线段。这也是为后面准确计算周长进行铺垫。

        为了促进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化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计算进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比较。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前测中错误率较高,说明学生在比较周长时存在困难。当提出A和B谁的周长更长这个问题时,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显然部分学生受到了面积大小的影响。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分别描出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然后运用动画将A、B的背景去除,只留下线段,再请学生进行对比。此时有学生答道:“它们的周长是相等的,因为组成两个图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相等。”像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破解了难点。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这类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和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地将脑海中“封闭”和“一周”两个关键词进行组合,周长概念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三、利用基础,拓宽思维。
        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数学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对于本课求图形周长的教学,前测中显示大部分学生都采用测量的方法来计算周长,这是基于他们的测量的学习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呈现了三个不同的例子,分别是椭圆形跑道、正方形以及三角形,除了正方形只给出一条边的长度外,其他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都已知。这样设计是为了解决前测中学生不懂得利用图形特点,灵活选择方法来求周长的问题。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小组内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正方形的周长。很快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生1:可以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后再相加。生2:量出一条边的周长后乘4就可以了。通过对比,学生们随后发现在求周长时除了要关注数据,还要关注图形本身的特点,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思考的全面性,教师又给学生出了个难题:“那圆的周长应该怎么处理呢?”,有很多学生开始抓耳挠腮,困惑不解,有一个机灵的孩子马上答道:“可以用绳子绕一绕”,“也可以用软尺量一量”,其他孩子也得到了启发。在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介绍了绕绳法和滚动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知道在求周长时方法是多样的。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弥补了前测中学生思考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四、结合对比,检测实效。
        以前的传统教学我们只能够通过课堂作业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而现在运用后测我们可以实时地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诊断自己课堂效率的达成度。从本节课后测的结果中显示,100%的学生对于封闭概念已经完全掌握,93%的学生能够找准复杂图形的周长,88%的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特点进行周长的计算,而计算周长出错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由于计算失误导致的。对比前后测发现,学生对周长这一课的掌握还是比较全面的,课堂效率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确实得到了提高。说明像前后测这类教学工具的使用确实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苦恼:每个环节的时间如何分配,重难点环节如何设计及教学。有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感觉环节很新颖,内容很充实,但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没有参考依据的自己就如盲人摸象,更多是关注教材,而很少关注到学习的主体------学生。但教学是以生为本,必须先摸清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新授教学前进行前测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从前测中获得的既是学情,也是资源。一方面,通过前测可以帮助我们找准教学的起点,知道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欠缺,哪些问题具有共性和一般性,哪些问题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存在。这就为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借助前测经历对学生思维的分析,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分配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量身打造出适合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案。把教学中心落在学生的需求处,确定讲授的重点,把握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使前测精准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前测也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1]另一方面,通过前测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他们的思维特点,他们的创新思考,以及学习上的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在前期掌握这些资源,在课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在教学时使学生更多地聚焦于对这些难点的讨论、分析、体验、感受上[2],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对学生来说,前测的介入,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生动,也更加地扎实。
        利用前测这样的手段帮助我们把教学的中心转移到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使40分钟的课堂真正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叶雪芬.基于前测 有效设计 提高效率[J]. 小学教学参考,2017.3
[2]左小平.有效前测,以学定教[J].案例透析,20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