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谈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9期   作者:庞宁
[导读] 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常见多发疾病也开始有了变化
        庞宁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中医院  内蒙古 通辽  028200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常见多发疾病也开始有了变化。脾胃病,开始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相对而言主要多发的疾病类型。而现代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解以及治疗可以说是相对片面的。西医理论中,很多情况下并不会考虑脾脏对胃肠道疾病的影响。正如在西医医院中,有肝胆科,有胃肠科,有神经科等等,却没有‘脾科’。而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却很好的认识到了脾脏的重要性,更是认识到脾胃相表里,胃肠道疾病、消化疾病甚至一些代谢疾病,都与脾脏存在一定关联。而本文通过现代医学对脾胃病进行诊断解读。并在大众熟知度较高的西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理论,深谈经方在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更希望可以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医学的优势,造福人类。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伤寒论:胃炎
        前言:在中医里往往将汉代以前的方剂称之为经方。《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后指《素问》、《灵枢》和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新华月报》1961年第3期:“祖国医学中又有经方派、时方派的区别。”[1] 其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瑰宝。因此笔者主要从此两本书中选取所记载的经方进行脾胃病的辨证施治,最终取得较为客观的临床疗效。现在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病因依据
        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药的辨证理论思维。其做到系统的多外感病热病进行辨证诊治的规律,同时更是将许多疾病纳入其中。后世的许多中医学者均非常重视对《伤寒论》的探究。纵观《伤寒论》,其内虽然未直接提出诸如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等内容。但在整个内容中,均发现其已经将脾胃相关理论融入到所有内容内。其中最为典型的即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思维。又比如中医五脏四季养生理论中也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一年四季养脾脏的说法。而受到此些思维的影响。后世中医药对脾脏的重视程度尤为深刻。而借鉴《伤寒论》中辨证思维进行脾胃病的治疗,更是大大增加了实际治疗效果。
        脾胃又被成为‘后天之本’,从中医理论中看。脾胃主要作用体现在运化。何为运化?简单点说,脾脏就相当于是一个物流集散中心。将全国各地的快递集中起来,由它安排分配到不同的区域。脾脏的功能就可以这样抽象的理解。做为‘先天之本’的肾脏,化先天之精滋养五脏。而脾脏运化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其中就有一部分会补给给肾脏。从而形成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转化。因此若脾脏健运,则相应的气血会充盈。人体就会具有更好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反之人体则会出现各种病症。
        那么关于脾胃疾病的辨证,正常的辨证思维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思维。或为《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的阳明病、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证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的太阴病及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证候的太阳阳明合病。而今天在这里我们不用上述辨证去阐述。而是用更为简单直接可懂的体质概念去讲解。即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胃阴虚。脾胃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治宜补脾益气。脾胃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治宜温中健脾。脾胃阴虚指脾阴不足(消化液、胃液、胰液、肠液、营血等),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证候。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脾虚不运,阳损及阴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在上述三证基础上,还存在脾胃实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三项更具体的辨证。本文对此三项不做深入探究。因为均可归纳为前文阐述范围内。
二、经方对现代医学诊断的胃肠道疾病治疗
        脾胃阴虚证可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症或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胃肠积滞,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治宜甘凉滋润。药疗可用:石斛、麦冬、沙参、玉竹、花粉、葛根、莲肉、淮山、糯稻根、鸡内金、扁豆、糯米等。亦可以益胃汤为主方[2] 。
        脾胃阳虚,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形成水肿。脾与胃相表里,故脾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出现胃肠疾病、大便溏薄、胃寒则纳食不化,则见胃脘冷痛、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倦怠乏力,引发胃肠疾病。可以采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为组方的理中汤作为治疗基础方。
        脾胃气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临床以腹胀、便溏、疲乏为主要表现。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以及慢性胃肠炎等疾病,可以采用厚朴生姜半夏汤加减。
        相对而言经方治疗脾胃疾病主要集中在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糜烂胃炎三者的诊治。而针对此类疾病,每一类疾病还有对应的明细辨证,所以结合经方对其进行治疗。笔者均取得客观效果[3] 。
        总结:其实近些年我国的学者还同样对脾胃病和厥阴病的关系存在较多争议,虽然厥阴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是若深入掌握六经辨证我们不难发现厥阴病与脾胃疾病,甚至肝脏疾病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此类疾病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脾胃疾病。也就是说都能够归结到脾胃出现阴虚、阳虚、气虚问题[4] 。而具体实验得到的西医治疗方式上增加结合中医经方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西药治疗有效率。同时脾胃疾病还非常容易引起其他问题,比如患者出现血压问题、贫血问题。对于这种复合现象,中医的优势则发挥的非常明显。而近些年有一些学者也发现,一些单味中药材对一些胃肠道病菌还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见经方应用于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探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莹, 陶春晖. 邱明义运用《伤寒论》八法治疗胃脘痛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4卷7期, 618-622页, ISTIC CA, 2020.
[2] 程雪华, 赵华. 揿针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临床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20年20卷80期, 36-37页, 2020.
[3] 王宝绪, 刘洁. 从"百病生于气"谈脾胃病的治疗[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 v.16;No.222(02):180-182.
[4] 李晶洁,吕书勤. 吕书勤教授经方临床应用举隅——脾胃篇[J]. 新疆中医药, 2020, v.38;No.188(04):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