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岚 赵景莹 刘艳华 赵海
1.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2.大庆市中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在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流程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磁共振检查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38.42±2.45)分、SDS评分(37.12±3.13)分、护理风险发生率(2.85%)和护理满意度(94.28%),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46.77±2.39)分、(52.41±3.19)分、(14.28%)和(82.85%),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磁共振检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情绪状态。并使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大大降低,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风险护理管理模式;磁共振检查;护理风险
引言:磁共振成像是医院临床工作中的常用检查手段,具有分辨率高和观察角度多的优势,为患者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参考。而磁共振检查效果,受到患者配合度、人员护理水平和检查室环境等因素干扰,令该种方法的检测准确度受到较大影响,使操作安全性也成为了磁共振检查的重要关注点。本文详细探讨了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在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流程及效果,以此为增强磁共振检查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选取在我院接受磁共振检查的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5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45.3±1.3)岁。检查部位:头部、腹部和胸部检查的患者人数均为10例,四肢检查的患者人数为5例。在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2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1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45.5±1.4)岁。检查部位:头部和腹部检查的患者人数均为10例,胸部检查的患者人数为9例,四肢检查的患者人数为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开展人员培训
根据磁共振检查的具体流程,结合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通过系统化培训的方式,可以使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令磁共振检查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大大降低。并采用定期质量考评的措施,及时观察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及常见问题,可以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使磁共振检查质量明显改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1]。
1.2.2 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磁共振检查规范,搜集并统计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可以为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规范的检查原则,认真仔细完成每一步的护理工作,令磁共振检查工作得以顺利安全开展。同时成立专项监控小组,密切关注制度条例的落实情况,令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大大提升[2]。
1.2.3 针对性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除了将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全面告知给患者,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情绪状况,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工作。使患者对磁共振检查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得以缓解,令患者的配合度明显改善,使磁共振检查效果更加准确。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诉求,对患者的困惑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
令患者的相关认知水平大幅度提升[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主要以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s,分)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从表1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28%(33/3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2.85%(29/35)。经对比发现,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3.讨论
相比于常规检查方法,采用风险护理管理干预,可以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和针对性心理干预等措施,使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令患者对磁共振检查工作的满意度也出现较好的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发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磁共振检查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管理干预,极大程度降低了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情绪状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为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201+205.
[2]包满珍,赵玲,郑穗生,沈薇薇,汪娜娜.护理干预在3.0T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9-61.
[3]林桂兰.全程化心理护理在磁共振增强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