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干预在磁共振放射检查中的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期   作者:高金香
[导读]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磁共振放射检查中的护理效果。
        高金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  100015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磁共振放射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磁共振放射检查的患者112例,依据奇数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SAS、SDS)评分以及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护理,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磁共振放射检查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可稳定患者情绪,使检查顺利完成,减少检查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护理干预;磁共振;放射检查;护理效果
        核磁共振放射检查是近些年常用的诊断方法,与CT、X线相比较,此诊断方式可实现多参数成像、多角度检查,器官组织分辨率高,不受骨性伪影干扰。但磁共振检查时间长,诊断效果受多因素影响,患者对扫描时间长、扫描环境封闭、噪音大等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导致部分患者检查过程中依从性差,甚至中午提前结束检查,最终获得不全或不清晰的图像,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加之应激反应,还可导致患者检查后出现恶心、干呕、头晕等不良反应。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确保图像质量及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磁共振放射检查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行磁共振放射检查的112例患者,均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采用奇数偶数分组法其分成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4.35±16.27)岁。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4.47±16.93)岁。两组性别、年龄满足可比性差异,P>0.05。
1.2方法
        检查设备与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3.0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序列为DWI.ADC.TSE-IR,3D-FSPGR动态增强采集横轴位。采用上海博莱科信宜药业公司生产的钆贝葡胺注射液(造影剂);采用BD公司生产的20G Y型静脉留置针,开放静脉通道,造影剂按0.2mL/kg的用量,于1min内静脉注射完毕,30min内进行扫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检查前告知去掉佩戴的金属制品,辅助患者进行肢体摆放等。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1)检查前护理:1)风险评估:仔细核对申请单,收集患者的相关检查资料、病史,评估患者精神状态、病情程度、年龄等是否耐受长时间封闭检查,评估患者是否有磁共振检查禁忌证,如装有人工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金属义肢等,评估其是否会对造影剂过敏,将病情危重的做好标记,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预案。2)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侯检大厅设置宣传栏,详细说明磁共振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强调磁共振检查安全、无创,接诊护士对阅读能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面对面讲解,消除其错误认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强调造影剂安全性高,可随尿液排出体外。(2)检查时护理:协助患者摆放舒适的体位,再次强调不可随意移动身体,保持呼吸平稳。(3)检查后护理:检查后,要求患者在留观区留罐,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干呕、心悸等不适,无异常,方可离开。
1.3观察指标
        (1)SAS、SDS评分;(2)扫描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两组检查前、检查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分,SAS分界值50分,SDS分界值53分,分数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表示计量、计数,实施t、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SAS、SDS评分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扫描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扫描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见表2:

3.讨论
        磁共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范围较广,可从多个方位、多个参数观察患者的局部组织情况。然而患者对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和过程不清楚,担心造影剂的副作用,担心检查后的并发症,加之检查环境密闭,扫描时间长,噪音大,费用高等问题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可能会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保证检查效果需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
        个体化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全方位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从检查前护理、检查中护理、检查后护理来确保患者安全、顺利的完成检查。通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周周,观察组检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磁共振放射检查的临床护理中,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确保检查顺利完成,减少因检查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军, 刘红. 护理干预在儿童磁共振检查中的效果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9, 10(05):76-77.
[2]张媞, 邝晓.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脑损伤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004(011):251-252.
[3]刘海霞. 护理干预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10):30.
[4]余静萍, 卓水清, 吴慧瑜,等. 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意义[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9, 026(007):121-123.
[5]包满珍, 赵玲, 郑穗生,等. 护理干预在3.0T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19(01):6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