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需要治疗吗?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期   作者:胡九安
[导读]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主动体检,但有部分市民看到体检结果上“肠息肉”后都会感到恐慌,以为自己就跟肠癌沾上了边,
        胡九安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医院,61173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主动体检,但有部分市民看到体检结果上“肠息肉”后都会感到恐慌,以为自己就跟肠癌沾上了边,而与此同时,在体检中发现的肠息肉多数没有任何症状表现,这也让不少人很有疑惑,需不需要治疗?本文向大家科普肠息肉、肠癌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肠息肉?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道黏膜是光滑平坦的,表面的上皮细胞每日均会有序不断第更新脱落。但如果局部受到刺激、损伤,在肠道黏膜加速修复过程中有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导致肠道粘膜表面出现向肠腔凸起的赘生物,简单地说就是,肠管内“长”了肉疙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肠息肉”。根据病理分型不同,一般可分为炎症型、错构型、腺瘤型、增生型息肉四类。其中腺瘤性息肉的恶变几率高,为临床公认的癌前病变表现,其一般不会自行消退;而炎症型、错构型、增生型息肉几乎不会恶变,甚至较小的息肉可自行消失。
        2.怎么明确肠息肉的性质?
        通常是在肠镜下观察息肉病灶的形态大小来初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良性病变:息肉病灶带蒂,表面光滑,直径≤2cm,应用肠镜探头推动息肉时其活动度良好;有恶性倾向:息肉呈扁平状,直径>2.5cm,病灶表面出现出血、溃疡,而且应用肠镜探头推动时其活动度较差。
        但需注意,肠镜下观察病灶形态只能是初步、大概模糊地判断其性质,重点还要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并进行病理活检,确定其性质,毕竟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良恶性诊断的“金标准”。
        3.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饮食因素:长期进食低纤维性的、高脂、高蛋白食物者,结直肠息肉发生率显著升高。
        (2)胆汁代谢紊乱:胆囊切除术后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性胃空肠吻合术后,其胆汁的流向、排出时间均会出现变化,致使肠腔内的胆汁酸含量明显增多,而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又可以分解为脱氧胆酸和石胆酸,进而诱发肠息肉。
        (3)遗传因素:相关数据显示,在结直肠癌病人,大概有10%病人具有家族癌症病史。同样的,对于患有腺瘤型息肉的病人,其家族中其他成员发生结肠息肉的几率显著升高,特别是家族性息肉病,其属于一种遗传性疾病。有研究显示,家族性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人体第5对染色体长臂上的APC抑癌基因失活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APC抑癌基因的作用是抑制肿瘤生长,但其失活时不能抑制肿瘤生长,就易发生腺瘤型息肉,甚至出现癌变。
        (4)肠道炎性疾病:肠道黏膜出现炎性病变为炎症性息肉发生的重要原因。肠道炎性病变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血吸虫、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结直肠手术术后吻合口处等。
        (5)其他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肥胖人群、恶性肿瘤放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等肠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非糖尿病的女性相比,糖尿病女性患者发生腺瘤型息肉的风险可升高至80%。
        4.得了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
        错构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殖性息肉均属于非肿瘤型息肉,其一般不会出现癌变。而肿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其恶变几率相对较高,可高达40%以上,其中管状腺瘤最为常见,而且腺瘤根据恶变倾向的高低又可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的恶性程度更高。总之,肠息肉发展为肠癌的过程经过“增生病变→腺瘤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进展期癌”,通常从腺瘤型息肉进展到大肠癌所需时间平均为5-15年,但存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5.检出肠息肉,如何治疗?
        虽然当前临床无充分依据能够证实,所有息肉均能给发展为恶变,但根除息肉是有效预防肠癌发生的方法,因此一旦检出肠息肉,无论是息肉有多大、哪个部位、哪种病理类型的肠息肉均需要设法将其根除,以绝后患。


        关于具体的治疗,通常是采取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方式。内镜医师会根据肠镜下息肉的形态状况以及息肉活检报告,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有无蒂、形态大小、潜在恶性程度等合理选择内镜下切除术式。但对于病灶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息肉,其内镜下一次性切除的难度较大,需采取分次内镜下切除治疗,或选择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肠息肉切除了极易复发,而且复发的位置、性质有可能与上一次不同。一项调查发现,有50%肠息肉病人在息肉切除后4年内再次复发。关于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息肉切除只是将病灶切除,并没有改变息肉发生的原因及环境,故这边“土壤”仍然容易“长出”息肉,尤其是有息肉家族史、高脂血症、肥胖人群复发率更高,直至到80岁后肠息肉才会逐渐停止生长。因此,肠息肉切除后仍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其复查频率是刚开始每年复查1次肠镜,若持续2-3年肠镜检查未发现有息肉复发,可改为每隔三年复查1次肠镜。
        6.如何预防肠息肉?
        (1)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加强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利于粪便排出,并有助于控制体重防止肥胖。同时有研究证实,常年吸烟饮酒易患有大肠腺瘤。因此,尽量戒烟戒酒。此外,还需保持心情愉快。
        (2)饮食注意
        ①少吃红肉:红肉中含有较多的亚铁血红素,为使红肉色素更红所用的亚硝酸盐以及高温烹饪会产生杂环胺等物质,均会引发肠息肉发生,故尽量少吃红肉。当然白肉也是有肠息肉致病成分的,只是其含量相对少一点而已。
        ②多进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品:不饱和脂肪酸食品中含有的花生四烯酸较少,故临床有研究认为此类食物对肠息肉有抑制作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常见的有沙丁鱼、三文鱼、豆腐、冬瓜等,或者是我们烹饪时所用到的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
        ③多进食益生元含量较多的食物
        益生元,即是功能性低聚糖,其对肠道菌群生长有益,通常进入人体肠道后可为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正常菌群提供生长燃料,转化为乳酸、醋酸,将肠道酸化,进而抑制有害菌群生长,降低肠息肉发生风险。香蕉、洋葱、大蒜等均为临床常见的富含益生元的食物。
        ④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膳食纤维不会被人体所吸收,但其能够促进肠蠕动,可避免因食物在肠内积滞时间过长而损害肠粘膜,引发肠息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粗杂粮、豆类、茄子、无花果、绿叶蔬菜等。
        ⑤多进食富含姜黄素、槲皮素的食物
        姜黄素有抗炎、降脂、抗氧化、抗肿瘤作用。槲皮素也具有抗氧化、抗肿瘤作用,能够防治肠息肉。有研究对家族性肠息肉患者予以20mg槲皮素、480mg姜黄素,结果在6个月后病人肠道息肉数量较前减少60%,息肉体积也缩小一半。日常食物中的咖喱、生姜、洋葱富含姜黄素。而绿茶、评估、洋葱等食物则含有较多的槲皮素。
        ⑥进食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有研究发现,胡萝卜素能够诱导有害细胞自我凋亡,对肠道粘膜产生保护作用,进而减缓息肉生长。白萝卜、胡萝卜、西兰花、花菜等均是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
        ⑦多进食富含叶酸的食品
        叶酸是人体维持生命所必须的一种维生素,相关文献指出每日摄入≥400μg叶酸,能够预防息肉发生。榆木、菠菜、身材、西兰花、橙子、梨等均是叶酸含量较多的食物。
        (3)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肠息肉及时切除。尤其是对于肠镜病理活检证实为腺瘤型肠息肉病人,由于肠息肉有一定遗传倾向,故需其家人均进行肠镜检查。
        总言而之,当发现肠息肉时切勿紧张,无论是何种病理类型的肠息肉其始终为良性病变,尚未进展到癌症,故在发现后及时切除并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并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基本上可预防肠癌发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